打造職場勝利組:掌握心理韌性的5大內涵 Mastering 5 Key Strategies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share

打造職場勝利組:掌握心理韌性的5大內涵

文章發布日期:

心理韌性並非稀有的天賦,而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是一種超越困境、從困難中反彈、適應逆境,甚至在應對失落或創傷時仍然保持心理健康的特殊能力。

☉ 什麼是韌性?

韌性是一種心理能力,指的是個體在面對逆境、壓力、困難或挫折時能夠適應、調適並保持穩定的能力。這種能力使人能夠從困難中快速恢復,並在逆境中展現出堅韌的表現。韌性並非僅僅在少數人身上存在,而是被視為一種普遍現象,是一種基於個體、家庭和社會層面的適應系統。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韌性可以表現為超越困境、維持心理健康、適應逆境,甚至在失落或創傷中仍然保持穩定。這種能力並非特異而非凡,而是一種被稱為「平凡的魔法」的普遍現象,依賴於個體及其所處環境的適應性系統。在職場中,培養韌性對於提升工作表現和應對挑戰至關重要,同時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網絡也是發揮韌性的關鍵要素。

韌性的內涵與表現有哪些?

▓ 越過困境

有韌性意味著能夠更積極地克服困難,在逆境中茁壯,恢復在逆境之前的水準上運作。從這個意義上的解讀,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一句名言很好的傳達了韌性的本質,於《偶像的黃昏》中的一段話:「凡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 “What does no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

彈回

韌性的重要性是能在困境後回彈。這個主題也符合「韌性」這個詞的詞源,即拉丁語的resilire(彈回或彈起)。從這個面向解讀,韌性的人可以承受被拉伸到極限,且總是會回彈並再次站起來,無論被打倒多少次。他能夠彎曲,且不會斷裂。

▓ 心理健康

韌性也同時可以被理解為自身沒有被病症干擾。這表明韌性不僅僅是單純的應對困難,更是一種在逆境中保持良好心理狀態的能力。韌性(resilience)和復原力(recovery)雖然在概念上有相似之處,但有一些微妙的差異。

韌性(Resilience):

  • 定義:韌性強調個體在面對逆境、挑戰或壓力時,能夠適應、調整和保持穩定的能力。這並不一定意味著回到原來的狀態,而是指在逆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和功能水平。
  • 特點:韌性強調的是在困難中的抗壓能力,並可能包括對逆境的迅速適應、修復,以及在挫折中保持心理健康。

復原力(Recovery):

  • 定義:復原力主要指的是個體在經歷壓力、創傷或困難後,能夠重新建立正常功能和狀態的能力。這可能涉及一些復原過程,包括治療、康復和重建,以達到原有的狀態或更好的狀態。
  • 特點:復原力著重於在面臨嚴重逆境後的康復過程,強調恢復到先前的狀態,並且通常與治療和康復的努力相關。

總體而言,韌性更注重在面對挑戰時的即時應對和調適,而復原力則側重於從嚴重壓力或創傷中重新建立正常功能的過程。這兩者都是在應對生活困難中發揮作用的重要心理特質。

▓ 適應

也許我們還可以將那些面臨挑戰困難後,仍保持穩定功能水平的人視為成功適應。事實上,適應(Adaptation)是另一種思考韌性的方式,在心理學中,韌性和適應力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繫,並且這兩者通常被視為相互關聯的概念。

例如,從晚年生活來看待韌性的影響:晚年可能伴隨著失去親友、退休、身體機能衰退等多重損失。具有高度韌性和適應力的個體更有可能更好地應對這些損失。研究指出:能夠快速調整、適應並保持積極的心態、找到新的意義和目標的老年人,對生活品質的滿意度較其它老年人高。另外,適應力有助於建立新的社交連結,維護現有的關係。這有助於減輕孤獨感,提供支持系統,促進心理健康。

正如Baltes和Smith研究所指出的,"自我可塑性"(或心理適應)的概念可以解釋,為什麼老年人儘管在健康狀態方面有客觀的下降,但對於自身健康的主觀評價幾乎不變。面對身體衰退,更有韌性的人是那些可以心理適應的人

▓ 平凡的魔法

如前所述,或許韌性並非僅僅是少數人所擁有的罕見能力。Masten在其所發表的研究「平凡的魔法」(Ordinary magic: 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中指出這一個觀點。

她以「平凡的魔法」來形容韌性,強調韌性可能被視為發展中的「基本人類適應系統」所產生的普遍現象。這些適應系統依賴於內部和外部資源,包括個體層次(如自我效能感)、家庭層次(家庭支持、具承諾與關愛的家人)和社會層次(良好的學習和教育機會、支持性的社會網絡)的特徵。若這些系統能夠正常運作,即使面臨嚴重困境,個體仍然能夠保持韌性。

整體來說,韌性可被視為一種心理能力,賦予個體超越困境、從挑戰中反彈、適應逆境的能力,甚至在應對失落或創傷時仍能保持心理健康和穩定。只要基本適應系統正常運作,韌性就能被概念化為一種我們都可以依賴的心理資源。

提升心理韌性的9種方式:

1. 培養正向思維:學習轉變負面思維為積極、樂觀的思維方式。這包括正向思考,尋找事物的正面面向,以及學會正面自我對話,以消除非理性思考帶來的內在耗竭。

2. 建立目標與計畫:明確的目標建立,並制定實踐這些目標的計畫,可以提供方向感,增強動機,減少在未知情境下的焦慮情緒。

3. 面對挑戰:主動面對困難和挑戰,而非逃避。透過挑戰自己,可以培養抗壓能力,增加對困難的適應性。

4. 培養情緒調節能力:學習認識並有效地處理自己的情緒。這包括學會覺察自己的情緒、如何釋放情緒,以及選擇正面的情緒調節策略。

5. 建立社交支持:建立良好的社交網絡,並主動尋求支持。社交支持可以在面對困境時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實際協助。

6. 保持身心健康:注重身體健康,包括規律運動、良好的睡眠、均衡的飲食。身心健康對心理韌性的培養至關重要。

7. 學習接受不確定性:學會面對生活的不確定性,接受無法掌控的事務。這有助於減少對不確定性的恐懼,增強應對能力。

8. 反思與學習:定期反思個人的經歷,從挫折中學習,了解自己的強項和成長的地方。這有助於建立對自己的更深層次的認識。

9. 尋求專業幫助:如有需要,不要猶豫,尋求EAPs專業人員的協助。專業支持可以提供更深層次的指引。

這些方法並非僅限於個別應用,而是可以結合使用,因人而異。透過不斷的實踐和努力,個人可以培養出更強大的心理韌性。更多提升心理韌性的學習,請洽Belayer 學習發展計劃《陪你,走在心理韌性之路》。

延伸閱讀:

References:

Explore more

  • 8個科學實證的自我練習,重啟你的心理韌性

    8個科學實證的自我練習,重啟你的心理韌性

    心理韌性(Resilience)並非超人專利,也不是「天生就…

  • 「我覺得被挑戰了,所以不安全?」破解六大心理安全感迷思

    「我覺得被挑戰了,所以不安全?」破解六大心理安全感迷思

    近年來,「心理安全感」成為不少企業與人資圈關注的關鍵字。不少…

  • 工作悶到不想動?試試這五種方法找回你的原動力

    工作悶到不想動?試試這五種方法找回你的原動力

    在職場打拼一段時間後,有些人會開始覺得每天的工作好像就是「做…

error: 這是保護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