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place Inclusion: It's Time to Move from Awareness to Practice

share

關於職場共融,是時候從認識到實踐

文章發布日期:

今年十月心理健康月,Belayer 特邀兩位諮商心理師合作,搭配職場熱門議題,帶來兩場精彩的線上講座。透過這兩場講座,Belayer 與超過一百位的參與夥伴,包含各產業人資、職護,員工協助方案相關人員以及對講座主題有興趣的各界人士,一起了解 MBTI 性格測驗與非暴力溝通技巧,應用在職場共融的具體作法,扣合Belayer辦理本次線上免費公開班的核心目的,不僅在於理解個人特質與世代差異,更是幫助參與者掌握實用的技巧,建立共融的職場文化。

MBTI 不是貼標籤,而是讓自己有跡可循,讓職場尊重差異

MBTI 近幾年成為社交開場白,開始用「我是 I 人、你是 E 人」來分類,或者是「你看起來像 E 人」來貼上標籤,但其實 E 人、I 人並不是大眾單純認知的性格活潑外向與安靜內向,而是個人能量的流向,簡單來說就是如何為自己充電。T(理性)、F(感性)這之間也並非如文字呈現,感性的人不代表沒有理性,更多的是經過了思考過程後,最終做出了感性的決定。

MBTI 立基於榮格心理學基礎上發展了四個向度:

  • 向度一:感官 S、直覺 N,代表接收訊息的方式。
  • 向度二:思考 T、情感 F,代表做決定時的方法。
  • 向度三:外向 E、內向 I,代表個人能量的流向。
  • 向度四:判斷 J、覺察 P,則是應對外界需求時採取的風格

向度一&向度二統合為『內在思維』;向度三&向度四則為『外在風格

正所謂凡事都是「有跡可循」,MBTI 可以成為幫助自我探索的方式之一,了解自我行為模式及其背後的原因,也能夠較系統性地認識自己,而這四個字母的組成雖然能讓我們快速認識自己,但不會是因此將自己限制在一個類別,而是我們都能運用自己的特質創造更多可能,正如同石瀝新諮商心理師分享,對 MBTI 延伸的學習裡頭包含了整合自己的「弱勢功能」和「輔助功能」,幫助自我成長。

呼應「職場共融」,MBTI 運用到職場上,帶給人們認知到人與人之間有所差異,在差異中接納自己、尊重他人,藉由 MBTI 對他人形成的初步認識,有助於我們反思如何與他人找到合作方法。因此,MBTI 不是為了將人貼上固定標籤,而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並找到合作方式的最佳解​。

跨世代共融,從認識差異到實踐行動

在「職場共融」的主題上,除了 MBTI 性格多元化的差異,跨世代議題也是相當熱門,且為職場帶來世代合作的挑戰,當我們在搜尋引擎中輸入「跨世代」,各類商業週刊都圍繞這個話題提出各種見解,特別是四、五代同堂的環境下,該如何打破代間刻板印象,達成有效溝通,創造因團隊多元帶來的價值與效益。

林子翔諮商心理師特別援引汪喵世代,讓跨世代描述起來更加生動活潑,從中體認到世代之間在科技資訊的落差、管理風格的不同、經驗想法和工作價值的差異,但有趣的事實是「汪星人養出喵星人」,新一代的數位原住民正在為職場帶來顛覆格局的環境,在這之中我們也嘗試破解混齡職場的迷思,例如資深的工作夥伴,若經過訓練,加上經驗,同樣也具有生產力。仔細回顧會發現,不論在哪一個世代,年輕時都被罵過,不是只有新世代會被認為是草莓族。

尊重差異是每個世代都需要的,在了解與尊重之後,透過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Marshall  Rosenberg)所創立的「非暴力溝通」(NVC,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這一溝通技巧,運用關懷與尊重的方式進行溝通,藉此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促進職場合作。非暴力溝通又稱「善意溝通」,包含了四步驟:「觀察、感受、需求與請求」,幫助我們在跨世代的對話中,避免衝突與誤解,找到雙贏的解決方案。最初要練習這四步驟不容易,也可能因為不熟悉而不習慣,但重要的事從知道這個溝通技巧開始,不論來自哪個世代背景,最終回歸到職場溝通與相互尊重的實踐,才是所謂真正共融的具體行動。

共融職場,Belayer 與您一同行動

兩場講座從不同理論角度切入,Belayer 始終圍繞著一個核心概念 — 打造職場共融文化。MBTI 讓我們能夠深入了解個人特質,進而更好地協作與發揮;而非暴力溝通則提供了一套對話方式,幫助我們跨越世代的鴻溝,建立起基於尊重與信任的合作關係。而這不會僅止於喊口號寫標語,Belayer期望從講座傳遞的知識,實際情境的應用,讓所有與會者,從認識到開始練習,從知道到實踐行動。是時候與 ESG 人才永續夥伴 Belayer 一同行動,運用職場多元性,帶出組織未來工作力

延伸閱讀:

Explore more

  • 8個科學實證的自我練習,重啟你的心理韌性

    8個科學實證的自我練習,重啟你的心理韌性

    心理韌性(Resilience)並非超人專利,也不是「天生就…

  • 「我覺得被挑戰了,所以不安全?」破解六大心理安全感迷思

    「我覺得被挑戰了,所以不安全?」破解六大心理安全感迷思

    近年來,「心理安全感」成為不少企業與人資圈關注的關鍵字。不少…

  • 工作悶到不想動?試試這五種方法找回你的原動力

    工作悶到不想動?試試這五種方法找回你的原動力

    在職場打拼一段時間後,有些人會開始覺得每天的工作好像就是「做…

error: 這是保護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