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ore Burnout: 3 Things Gen Z Wants Instead of Hustle Culture

share

拒絕燃燒自己Z世代想要的不是「奮鬥文化」而是這三件事

文章發布日期:

還記得幾年前職場上流行的「奮鬥文化」(hustle culture)嗎?加班到深夜、強調犧牲睡眠換來超高生產力,甚至以「三小時睡眠」作為成功的勳章。這個從矽谷紅回台灣被視為成功的典範(Rise and Grind)『起床!奮鬥吧!』曾在年輕世代之間被大肆推崇。但隨著Z世代進入職場,這樣的氛圍正在悄悄改變。

Z世代(出生於1997年至2012年之間的人)對工作的期待和態度,正挑戰著上一代的職場價值觀。取代無止境的「拚命三郎」精神,他們想要的是更合理的薪資、更穩定的未來,以及最重要的是『擁有自己的生活』。

什麼是奮鬥文化?

所謂「奮鬥文化」(hustle culture),是一種把長時間工作、超高效率和犧牲休息視為美德的職場價值觀。它推崇「越拚命越成功」的信念,認為加班、隨傳隨到、壓縮睡眠都是追求目標的必要代價。這種文化看似鼓勵進取,卻常讓人忽視健康、生活品質和人際關係,最終導致倦怠與失衡。

奮鬥文化在職場上的具體樣

  • 早到晚退變常態:要求員工提早到、晚下班,加班幾乎是「表忠心」的儀式。
  • 無止盡的待辦清單:任務一件接一件,永遠做不完,總覺得進度被追著跑。
  • 不合理的交件期限:主管要求臨時交辦「下班前就要完成」,完全不顧實際工作量。
  • 資源不足卻要完美:缺人、缺工具還要要求零失誤,員工得自己「想辦法生出來」。
  • 恐嚇式管理:以罵人、威脅、羞辱來推動進度,而不是用尊重或感謝鼓勵。
  • 無視下班後生活:覺得「私人生活」不重要,隨時打電話、傳訊要求回覆。
  • 有毒的正向思考:強調「要正能量」,卻用來忽視真正的壓力和問題。

奮鬥文化為何失寵?

對台灣的千禧世代(約1981–1996年出生)來說,奮鬥文化幾乎是職場必修課。

我們習慣在面試上強調自己的抗壓性,接受下班後還要自學進修、隨時待命接主管電話、回覆工作訊息,甚至內化加班就是一種責任感的展現。

然而,研究顯示,這種文化的結果是集體燃燒殆盡。根據麥肯錫的調查,千禧世代是當前最容易感到職場倦怠的一群。美國的數據顯示,有超過六成的千禧世代自評為「中度到高度倦怠」,比例遠高於嬰兒潮世代(不到四成)。

原因很簡單:人不是機器,無法長時間維持運轉。長期高壓、睡眠不足、犧牲生活品質,換來的可能不是升遷,而是健康亮紅燈、對工作的厭惡、麻木感,甚至離職潮。

Z世代的反思:我們不要再走同樣的老路

看到前輩的「血汗換成功」失衡人生,Z世代自然不想複製這條路線。他們不迷信奮鬥文化的神話,更關心現實的生活條件與長期規劃。Forbes富比士商業週刊整理了以下三點,是Z世代職場觀的核心重點:

是「穩定」和「安全感」

對台灣的年輕人來說,這段話特別真實。

房價高漲、產業結構轉型導致就業市場競爭激烈。對很多初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找到穩定工作」就已經很奢侈。根據美國心理學會的研究,即使在美國,也有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認為「工作不穩定」是重大壓力來源,而44歲以下的族群感受尤其強烈。在台灣,非典型僱用比例上升、短期契約、接案工作普遍,讓「正職穩定」對Z世代而言成為首要目標。

他們不像上一代那樣渴望年紀輕輕就成為富豪、上榜百大青年創業家,他們想要的很實在:有穩定的收入、勉強負擔得起租金或房貸、能開始儲蓄退休金。
根據國際研究,有接近四分之一的Z世代甚至不相信自己未來能退休,只有四成認為自己有一天買得起房。

因此,「工作安全感」是他們心目中最重要的條件之一,而「薪資」則緊跟在後,因為沒有人想一直啃老或跟三個室友擠合租公寓。

是有競爭力的薪資與福利

很多人以為Z世代只想追求「彈性」、「遠距」和「自由」的工作型態。這沒錯,他們確實很看重彈性、希望有混合辦公、四天工作週的選項。

但他們也很清楚:自由不能拿來付房租。

Z世代非常務實,他們知道自己值得什麼,也敢開口要求。根據國際調查,約五分之一的Z世代期望自己的年薪能超過10萬美金。另一份調查則發現,Z世代期望即便沒有升遷,每年也該有10%的薪資成長。他們比千禧世代更敢於談加薪,有55%的人會主動協商薪資(千禧世代則是48%)。

換句話說,他們不是「只想躺平」。他們願意努力,但不願意用超時加班或免錢加班來換取認可。在台灣,我們也看到類似趨勢。許多年輕人希望企業能開出合理薪水、提供勞健保、年終、績效獎金與福利制度,而不只是「愛公司就要自願奉獻」。

Z世代的態度很清楚:我們可以加班,但你要付我加班費;我們願意投入,但你要尊重我的專業價值。

是「生活」而非「燃盡」

最關鍵的改變,是Z世代對「生活與工作的平衡」有更強的意識

他們不追求成為「最後一個關燈的人」,也不覺得加班是忠誠的象徵。他們希望週一上班時能夠精神充沛,而不是像喪屍般硬撐著走進公司。

那他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型態呢?主要有兩個方向:

 彈性的工作時間

Z世代不是抗拒面對面溝通或被指導,但他們質疑那些沒有效率的傳統流程,例如硬性要求坐滿八小時、排滿毫無意義的會議、每日晨會報告行程、被動接受主管「臨時找喝咖啡談心」。他們希望的是彈性安排,能專心完成工作重點,而不是只是「坐在位子上打卡」。

對心理健康的重視

在這一點上,Z世代更是態度鮮明。哈佛商業評論就曾指出,職場心理健康支持已是企業文化的關鍵要素。

台灣年輕人也越來越關心心理健康。近年不論是員工協助方案(EAPs)、企業內部心理諮商、或是請假制度改革,都開始把「心理健康」納入正式討論。
Z世代想要的不只是口頭標語,而是真正能幫助員工紓壓、求助、平衡生活的支持系統。

奮鬥文化退場,職場文化也該進化

「奮鬥文化」在Z世代眼中,不是什麼光榮勳章,而是一段失敗的歷史。他們親眼看過上一代如何為了工作犧牲健康、人際關係甚至生命意義,因此選擇拒絕走同樣的路。

這不是懶惰,而是成熟。他們清楚知道,唯有在有保障、有合理待遇、能兼顧生活的工作環境裡,人才能真正長期發揮潛力,為組織帶來創新與成長。

對企業來說,理解這個轉變非常重要。因為這不只是「員工的需求」,也是組織能否持續吸引、留住、激勵新世代人才的關鍵。或許,Z世代的「拒絕燃盡」態度,正是給我們所有人的一個提醒:職場文化,是時候該進化了。

Belayer EAPs 企業職場健康的好夥伴

Belayer EAPs 不只是提供「心理諮詢服務」,我們是企業人才永續的策略夥伴,從組織需求評估、客製化方案設計,到員工與主管的軟實力培訓、需求調查、多元專業諮詢與成效追蹤,協助企業一站式落實全面的職場健康管理。

  • 在地專業、全台服務專業團隊
  • 國際CEAP認證顧問
  • 客製化服務模式
  • 數位工具應用,提升使用者彈性選擇
  • 多元豐富的線上自助式資源
  • 上市櫃公司與中小企業一致推薦的首選夥伴

想了解如何提供員工支持系統,歡迎聯絡 Belayer EAPs,我們很樂意協助你打造健康、永續、具韌性的職場!

延伸閱讀:

References:

Explore more

  • 77% 的 Z 世代年輕員工在工作中感到孤獨

    77% 的 Z 世代年輕員工在工作中感到孤獨

    科技快速演進讓我們的工作與生活變得前所未有的高效與便利,不只…

  • 拒絕燃燒自己Z世代想要的不是「奮鬥文化」而是這三件事

    拒絕燃燒自己Z世代想要的不是「奮鬥文化」而是這三件事

    「奮鬥文化」在Z世代眼中,不是什麼光榮勳章,而是一段失敗的歷…

  • Burnout 不是員工個人問題:企業預防員工 Burnout 的六大關鍵策略

    Burnout 不是員工個人問題:企業預防員工 Burnout 的六大關鍵策略

    在台灣職場,常聽到主管說:「要撐住」、「撐過就是你的了」、「…

error: 這是保護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