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台灣已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每五人中便有一位是高齡者。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國人的平均壽命為 79.84 歲,但健康餘命僅有 72.43 歲,代表許多人在生命最後階段,可能會歷經 7 至 8 年失能狀態,需要他人照護。2023 年,全國需要長期照顧的人口,包括失能、失智及身心障礙者,已達 83 萬人。
雖然長照服務的資源覆蓋率已超過八成,家庭照護依然是許多人的主要選擇。許多雙薪家庭在面對長輩的照護需求時,往往陷入時間、精力與經濟的三重壓力,使長照問題成為家庭的『新風險』。這份沉重的責任不僅影響照顧者的身心健康,也可能導致家庭衝突升高。
流沙中年:一人病倒,全家請假輪班
根據勞動部推估,台灣約有五分之一的就業人口因照顧家人而受到影響,每年數十萬人因長照需求減少工時、請假、彈性調整,甚至離職。根據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的調查,國人最常見的陪病方式為「家人輪流排班照顧」(31.9%),其次為「聘請本國看護 24 小時照護」及「一位親人全天照顧」。這種「流沙中年」現象不僅影響個人職涯,也衝擊家庭經濟。如何取得長照資源、平衡工作與家庭,已成為現代家庭不得不面對的重要課題。
長照壓力不分性別:看見照顧者的隱形負擔
長期照顧長輩不僅是體力上的考驗,更是心理與情緒上的長期消耗。照顧者需應對長輩的健康變化、疾病困擾,以及經濟壓力。調查顯示,照顧者最感到沮喪的原因包括「失去自己的生活」(28.3%)、「工作與照顧難以兼顧」(21.5%)、「經濟困難」(20.3%),這些壓力不僅影響照顧者的身心健康,也可能影響其職場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男性照顧者比例達 46%,顯示男性在長輩照顧上亦扮演關鍵角色。然而,長期以來男性照顧者的需求與挑戰較少被討論,他們需在承擔照顧責任的同時,面對社會對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及職場的隱性壓力。
給在職照顧者的 3 大建議
如果你在工作之餘還需要照顧家人,可能會感到壓力倍增,但你並不孤單。以下 3 點建議可以幫助你更好地平衡工作與照顧責任:
1. 運用資源,減少單打獨鬥的壓力
- 查詢公司是否提供彈性工時、遠端工作或其它照顧者支持制度。
- 善用政府長照資源,如補助、喘息服務或專業照護機構,減輕照顧負荷。【詳見長照下篇:善用長照資源,減輕照顧壓力:長照服務指南】
2. 穩定自身工作,避免貿然離職,確保長期經濟與職涯穩定
- 在做出離職決定前,先評估個人經濟狀況,包括薪資中斷、勞健保保障、退休金累積等影響。
- 目前佔比最高的照顧者為中壯年階段,此階段是職場的中流砥柱,也是經濟穩定的關鍵時期,貿然離職可能增加未來二度就業的挑戰。
- 可考慮與公司/主管討論彈性工作安排,或探索企業內部支持方案(EAPs 員工協助服務),以維持工作與照顧的平衡。
3. 照顧別人前,也要照顧好自己
- 別忽略自己的身心健康,適時休息、運動或尋求支持(如:EAPs 諮詢服務)。
- 觀察/理解自己的情緒變化,學會適時放鬆,才能長期穩定地照顧家人。
職場照顧者的心理壓力與支持資源
根據國內外研究,家庭照顧者往往承受多重負荷,包括長期照顧導致的身體疲勞與睡眠不足、情緒壓力帶來的焦慮與無力感、社交圈的縮減,以及職涯發展受到影響的現實困境。當工作與照顧責任交錯,許多職場照顧者可能感到孤立無援,甚至影響到自身的身心健康與工作表現。
職場照顧者不需要獨自承擔所有壓力,透過 Belayer EAPs 的全方位支持,您可以獲得心理上的支持(包含照顧上的心理負荷、多重角色壓力、與被照顧者或家人的溝通衝突等)與實際的資源協助,在照顧親人的同時,也能維持自身的健康與工作穩定性。
超實用連結
延伸閱讀:
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