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經常讓我們誤以為危險就在眼前,而冒牌者症候群則是一種錯誤的自我評價,讓我們認為自己能力不足,無法應對生活中的挑戰。當這兩者相互影響時,會強化我們對自身無能的信念,使我們在面對任何挑戰性情境時都感到無助。
阿偉是公司的一名中階主管,因為平易近人和執行力強,常被員工和高層視為「最可靠的主管」。他總是接下各種額外的任務,即使超出自己的負荷,也不敢說不,因為他認為拒絕任務會讓人覺得他沒有能力或不敬業。儘管他已經成功帶領多個團隊完成專案,阿偉仍時常自我懷疑,擔心別人會發現他其實不如表面那麼優秀。
為了證明自己,阿偉過度努力,不僅攬下應該屬於部屬的工作,還頻繁加班來應對高層的臨時需求。但這樣的反射行為反而讓他精疲力盡,忽略了團隊的發展,也無法專注於真正重要的策略性工作上。
什麼是冒牌者症候群 Imposter Syndrome?
冒牌者症候群 (Imposter Syndrome)這個概念最早由兩位美國心理學家 Pauline Rose Clance 和 Suzanne Imes 於 1978 年 提出。他們在研究中發現,即使許多成就斐然的女性,她們仍然感到自己不值得這些成就,並擔心被他人「揭穿」為騙子。而後來的研究發現,冒牌者症候群不限於性別或特定族群,許多男性、學生、職場專業人士甚至名人也會經歷類似的感受。
總體來說,冒牌者症候群是指個人在取得成功或達成目標後,仍然感到自己不值得擁有這些成就,並且懷疑自己的能力,是一種心理現象或心態,而非心理疾病。
冒牌者症候群的5大特徵
完美主義
對自己的要求近乎苛求,總希望每件事情都做到完美,但同時也很容易挑剔自己的成就,對結果很少感到滿意,同時也會對他人抱有不切實際的完美期待。
超人情結
覺得自己必須比別人承擔更多的任務,並且要做得更好。經常答應一些明知自己可能無法分身的事情,這可能是試圖扮演「超人」的跡象。
對失敗的恐懼
任何失敗,即使是微小的挫折,也可能感到羞愧,並強化內心「我是個冒牌貨」的恐懼。為了避免失敗,常常額外努力,甚至不敢表達與他人不同的想法或觀點。
否定自己的成功
忽視或轉移對成功和讚美的注意力。例如,當聽到讚美時,會找藉口說:「我只是運氣好而已啦」或「我主管對每個人都這麼說,我不覺得是真心的」。
對成功的恐懼
時常對成功感到害怕。擔心當自己得到夢寐以求的職位或認可後,無法應付隨之而來的期待。心中的信念是成功反而可能成為被拒絕的開始。
我們該如何克服冒牌者症候群?
冒牌者症候群是能夠克服的。關鍵在於學會接納自己的成功,並承認自己值得擁有這些成就。
承認自己的能力並非易事:時常提醒自己過去的成功
人們傾向於忽略自己正向的特質,卻放大那些被認為是負面的特質。這種負面偏見會讓我們對自己產生錯誤的認知。如果我們經常這樣做,就不難理解為何會開始覺得自己是無能的冒牌者。花點時間列出你完成得很出色且讓您感到自豪的事情。將來自他人的讚美不論是信件或訊息儲存下來。當您感到自己像個冒牌者時,回顧這些紀錄能幫助你再次確認並重拾自己的價值。
戰勝思維盲點:減緩情緒化推理
情緒化推理是以情感而非事實來評估情況或自己的能力。例如:一個人感到自己在一次社交場合中覺得被冷落,便以此作為證據認為自己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忽略了可能是場合不太合適或其他人心情不佳等其他解釋。情緒化推理使人們無法客觀地看待事物,而是受到情感的主觀影響。
挑戰自己的批判想法
當您發現自己開始批評自己時,試著用更正向的觀點來挑戰這些想法。例如,「我被指派這個專案只是因為沒有人要做」可以改成「我被指派這個專案是因為我表現獲認可,並且受到主管的信任。」當你發現自己在使用絕對化的言語時(例如,"我總是失敗"、"我從來都不做得好"),挑戰這些想法,問問自己這是否真的準確。是否有例外?
練習接受讚美
當有人讚美您時,您可能習慣性地加以否認(如:「謝謝,但⋯⋯」)。嘗試只說:「謝謝。」這能幫助您享受當下的肯定,而不是否認它或忽視它。
了解冒牌者症候群
記住!真正的「冒牌貨」並不會有冒牌者症候群。事實上,你會有這種心理現象,正說明你不是冒牌貨。
如果你正在經歷冒牌者症候群或因為焦慮感到困擾,Belayer EAPs 提供專業的心理諮詢服務。我們的心理師和社工師擁有豐富的經驗,能協助您有效處理情緒困擾,幫助您建立更健康的自我認知和應對策略,重拾信心,走向職場和生活中的成功。如果您需要支持,請隨時聯繫我們的專業團隊,我們將竭誠為您提供協助。
延伸閱讀:
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