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Family Caregivers in the Workplace Can Rediscover Themselves

share

國際失智症日:職場中的家庭照顧者該如何找回自己

文章發布日期:

9月21日,為國際失智症協會(ADI, 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於1994年發起的國際失智症日(World Alzheimer’s Day),希望透過這個節日,提升大眾對於失智症的認識與預防。

從電影看家庭照顧的無力感

2021年,獲得奧斯卡6項入圍的電影《父親(The Father)》講述的就是有關失智症的故事。電影中運用非線性敘事方式,呈現了失智症患者以及其家人在面對失智症後生活的失序,以及患者本身對現實、記憶的錯亂感。男主角安東尼是確診失智症的父親,女兒安則是父親確診後的長期照顧者。

失智症會造成患者記憶力衰退、認知功能下降、溝通困難、情緒和行為變化等症狀,於是失智症患者在時間的洪流裡失去方向,而在患者背後也有一群人同樣在時間裡載浮載沉,那就是照顧者們。就像電影中的女兒安,一次次的面對著父親安東尼的情緒、對自己的遺忘和質疑,安在自己的生活、作為子女的責任和照顧父親之間糾結的搖擺著。

然而不僅是失智症的照顧者,在各個因素下導致的家庭照顧者都在面對工作與生活帶來的衝擊。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112年25~64歲主要工作年齡人口中,有40.8萬人因家庭照顧因素而無法工作。因為家庭照顧而無法就業、或是因為照顧而離職,對於職場來說是人才上的一大損失;在照顧者層面,也是個人生涯發展上的失落。

面對照顧的無力與無助感,對於照顧者來說是絕望的。在電影中有一幕,安把手放在安東尼的脖子上,似乎想要中止這一切的煎熬與痛苦,我們可以知道那是安對於生活無法控制的投射與照顧壓力下複雜的情感。對於安來說,他也曾想自己照顧父親,但最後因為個人的生活或各項因素,他最終決定將安東尼安排入住療養院。面對照顧家人這件事,當我們用心考量後做出的選擇,沒有對錯,只有對於當下來說最適合的選擇。即便不捨、遺憾或是難過,我們都可以放下自責與罪惡感。

如同電影中的安,對於家庭照顧者來說,永遠都在做著沒有正確答案的抉擇。

家庭照顧的抉擇與支持:三個應對照顧壓力的方式

放棄工作在家照顧家人是對的嗎?安排家人到療養院是正確的嗎?請看護有幫助嗎?自己的決定對於家人來說是最好的嗎?我現在做的一切,真的沒有問題嗎?在疾病面前,無論我們做出什麼樣的決定,我們似乎都無法足夠全面且被限制著。但是關於愛和與家人的連結,那是無限的。

與家人一起溝通,共同做出決定

在家庭照顧上,並非只是單一照顧者的責任,對於被照顧者來說,他的意願同樣重要,並且若有其他家庭成員,請讓家庭「共同」做出的決定。一起做出的選擇該讓所有成員一起完成,減低個人的壓力與孤單感,也可以提升被照顧者在疾病中的能量感。

獲得主管或同事支持

當面臨照顧議題與時間的壓縮,很多時候我們會決定離開工作。但失去個人職業發展時,不見得能讓自己在心理壓力上獲得比較好的舒緩,甚至可能加重內心的不平衡或失去個人重心。我們可以和主管討論是否能調整工作方式與工作地點,或是與關係較近的同事尋求協助,在能夠協調的狀態下保持在工作中的彈性。

適時放下,尋求專業協助

接受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並不是所有的事都要親力親為。有時,適當地依賴他人或尋求外界資源,也是讓照顧自己與照顧家人間能夠不失衡的關鍵。我們可以透過尋求EAPs的專業協助、獲取各項資源(例:長照資源、喘息服務),排解自身的心理壓力或討論面臨的照顧困難,在作為照顧者前,首先我們要先照顧自己。

愛是我們之所以願意付出的理由,然而愛不是只有一種方式,也可以為我們帶來不同的決定與道路,在這漫漫長路,雖然辛苦,Belayer EAPs陪伴你,希望你能前行的不孤單。

延伸閱讀:

References:

Explore more

  • 8個科學實證的自我練習,重啟你的心理韌性

    8個科學實證的自我練習,重啟你的心理韌性

    心理韌性(Resilience)並非超人專利,也不是「天生就…

  • 「我覺得被挑戰了,所以不安全?」破解六大心理安全感迷思

    「我覺得被挑戰了,所以不安全?」破解六大心理安全感迷思

    近年來,「心理安全感」成為不少企業與人資圈關注的關鍵字。不少…

  • 工作悶到不想動?試試這五種方法找回你的原動力

    工作悶到不想動?試試這五種方法找回你的原動力

    在職場打拼一段時間後,有些人會開始覺得每天的工作好像就是「做…

error: 這是保護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