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上班族來說,「彈性工時」聽起來超讚。想像一下,你可以白天處理家庭雜事、接送小孩,甚至中午抽空去運動。聽起來像夢想對吧?
但現實是,如果白天的工作沒辦法在「正常時段」做完,這份彈性很可能變成壓力來源。你會發現自己早上五點開工、半夜還在回信,甚至週末也得補進度。久而久之,你的專注力、健康和家庭關係,都可能被悄悄掏空。
研究顯示,當工作與生活的界線模糊時,大腦長時間處於「半待機」狀態,會讓壓力荷爾蒙皮質醇長期偏高,增加職業倦怠與身心疾病的風險(Sonnentag & Fritz, 2015)。
要讓彈性工時真正為你所用,而不是反過來耗損你,關鍵在於「策略性地」管理時間與精力。本篇文章,帶你看見彈性背後的風險,以及如何透過四個步驟,讓你「真的彈性,而非全面失控」。
表面看似光鮮,其實快被掏空的職涯
Sana 是知名事務所的合夥人,表面上人生勝利組。升上高層後,她擁有更多時間自主權,於是安排每天早上送小孩上托兒所、下午四點前收工,晚上陪孩子吃飯、玩耍,甚至一週還會挑一天晚點進公司,去看孩子的游泳課。
但這份「幸福安排」背後有個代價:等家人都睡了,她得打開電腦加班到深夜;為了運動,她凌晨四點半設鬧鐘,卻常常因為累到起不來。雖然她花很多時間陪伴家人,但心裡總掛念工作進度,感覺自己兩邊都沒做好。
結果,就是典型的職業倦怠(Burnout)情緒耗竭、效率下降、疏離感增加(Maslach & Leiter, 2016)。
為什麼「彈性」會變「壓力」?
彈性工時的核心風險,是它容易打破心理抽離(Psychological Detachment)的界線。心理抽離指的是,在非工作時間,能夠刻意讓自己從與工作有關的想法與活動中抽離、斷開連結的心理歷程。這種「關機」能力對員工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因為它有助於減壓、維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改善睡眠品質,並降低職業倦怠的風險(Sonnentag & Fritz, 2007)。
一旦缺乏心理抽離,大腦就會像永遠掛在線上的手機一樣,長時間處於警覺與半工作狀態,讓身體難以真正休息,久而久之容易累積慢性疲勞與專注力下降。
社會心理學的角色衝突理論亦指出,當一個人在不同角色(例如員工、父母、伴侶)間切換時,若角色需求互相衝突,會加重壓力,降低滿意度(Kahn et al., 1964)。
一、先釐清:什麼叫做「夠了」?
很多主管會同時期待自己「工作績效高」、「家庭參與多」、「身體要健康」,結果就變成早起晚睡、睡眠不足、工作進度又落後,時間永遠不夠用。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感覺,不妨先靜下來問自己:
- 我的工作時數標準是多少?
- 家庭時間的「必要參與」是哪些?(如:孩子的表演、家庭晚餐)
- 哪些生活活動其實是可以彈性、甚至放掉的?
你不需要做到100分。設下「足夠」的合理界線,是避免職場倦怠的第一步。與其追求不切實際的完美,不如設定「足夠好」的標準,減少決策負擔
二、思考:你在哪裡創造最大價值?
在EAP服務中,我們觀察到一個常見模式:越是能力越高的主管,越容易什麼都自己扛,結果被會議淹沒、真正的策略與決策反而沒有時間思考。
建議進行「價值盤點」與「會議斷捨離」:
- 哪些會議是非你不可?
- 哪些其實可以交辦、只需收到結果?
- 哪些合作或決策,是你目前最應該投入的焦點?
聚焦在高價值活動,才能避免無效忙碌,把資源投在最有價值的任務上,你的貢獻才會真正被看見。
三、勇敢設界線:即使短期讓人不開心
許多主管為了維持團隊士氣或人際關係,常常不好意思說「不」,尤其面對跨時區的會議、臨時邀約、下屬的突發需求。
但如果你什麼都接下來,長期下來只會讓自己「情緒透支、效能打折」。建議嘗試:
- 規劃「預約制」原則:非緊急會議請提前安排
- 和國際團隊溝通時段:避免常態性深夜聯繫
- 親友聯絡時間也劃分明確:避免白天頻繁插播私人訊息
記住:你不是拒絕合作,而是選擇在對的時間,給出高品質的回應。當我們能夠自主設定界線,滿足自主性需求時,工作動機與幸福感都會上升(Deci & Ryan, 2000)
四、劃清「上線」與「下線」時間
你可能不是真的工時超長,而是處在「永遠在等訊息」的半工半休狀態。這樣不但讓你無法真正放鬆,也會讓身邊的人感受到你心不在焉。
不妨試著設定:
- 晚上6點後手機靜音,不回工作訊息
- 每週安排1-2天「無會議/無郵件時段」
- 與家人相處時,把手機放在固定收納處
這樣的儀式感不只是給自己休息,也是向家人與同事傳遞一種「我此刻是全心投入與你相處」的訊號。
彈性不是全能,設定邊界才有餘裕
當主管或專業人士,你一定會遇到非上班時間也必須處理的急事,也可能真心想為家人調整時間。但如果你能主動而非被動地使用彈性,並清楚界定自己的價值與界線,你就能在事業與生活間找到平衡,降低倦怠風險。
別忘了,彈性本來是福利,不該變成你的壓力來源。
延伸閱讀:
References:
- 戴怡儒 (2023) 以社會比較下之情緒自我調節觀點探討員工心理抽離困難
- Monitask: Ruslan Askarov (2024)What Is Psychological Detachment?
- Sonnentag, S., & Fritz, C. (2007). The Recovery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for assessing recuperation and unwinding from work.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12(3), 204–221.
- Maslach, C., & Leiter, M. P. (2016). Burnout. Stress: Concepts, Cognition, Emotion, and Behavior, 351–357.
- Sonnentag, S., & Fritz, C. (2007). The Recovery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for assessing recuperation and unwinding from work.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12(3), 204–221.
- Kahn, R. L., Wolfe, D. M., Quinn, R. P., Snoek, J. D., & Rosenthal, R. A. (1964). Organizational Stress: Studies in Role Conflict and Ambigu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