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聽到同仁請「事假」或「休息一下」,卻少有人直白說:「我因為焦慮或憂鬱需要時間調適。」雖然心理健康已經越來越受到社會重視,但在許多公司裡,相關的話題依然帶著某種沉默和避諱。員工擔心被貼上「抗壓性差」、「不可靠」的標籤,甚至擔心影響升遷或同事觀感。這種「隱形壓力」不僅讓員工選擇硬撐,也會讓組織承受隱藏的績效與信任成本。
國內外許多研究皆指出:當企業敢於正面對話、公開支持心理健康時,不僅能減少員工流動率,更能提升團隊凝聚力與生產力。那麼,企業主與 HR 可以怎麼做,才能把心理健康從「難以啟齒」轉變成「安心談論」的文化呢?
一、領導示範:高層的勇氣,決定組織的氛圍
心理健康議題需要自上而下的推動。當主管願意公開分享自己的壓力管理經驗,甚至承認「我也曾遇過焦慮或失眠」,員工就會覺得這不是丟臉的事,而是一種職場常態。
如何做:
- 在例行會議中加入「心理健康小檢視」,讓主管示範先開口。
- 鼓勵主管公開休心理健康假,而不是偷偷請假。
- 分享內部員工或領導者如何透過運動、正念、諮商等方法走出低潮的故事。
這些行動看似簡單,卻能強化「主管也有人性」的訊息,降低員工隱藏壓力的傾向。
二、心理健康融入日常,而不是一次性活動
許多公司會在「心理健康月」辦活動,但往往流於短期口號。真正有效的方法,是把心理健康對話放進日常工作流程。
如何做:
- 對主管和團隊進行心理健康培訓,學會辨識壓力徵兆。
- 在績效面談中,不只談「做了什麼」,也要關心「負荷與情緒」。
- 使用更溫和的詞彙,例如「情緒負荷」而非「心理疾病」。
三、營造心理安全:讓員工敢說真話
心理安全感是開啟對話的基礎。如果員工害怕被嘲笑或影響職涯,對話就不可能展開。
如何做:
- 當員工提出心理困擾時,主管要以「支持」而非「責備」來回應。
- 明確規範:心理健康假或情緒支持不應成為茶餘飯後的八卦話題。
- 在團隊中傳遞「錯誤與困境是成長的一部分」的觀念。
四、政策到位:把善意落實到規範
口頭支持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把「支持心理健康」寫進公司政策。
如何做:
- 制定清楚、易懂的心理健康支持政策,並讓員工容易查到。
- 提供不需要繁瑣證明的「心理健康日」或彈性病假。
- 對於有心理健康挑戰的員工,給予彈性調整(例如排班、工作量調整),就像對待受傷員工一樣。
五、資源可見:讓支持管道「找得到、用得到」
很多公司其實有員工協助方案(EAP)或心理健康資源,但員工卻不知道、或覺得用起來會被標記。
如何做:
- 定期宣導 EAP 或合作的心理健康服務,並強調「保密原則」。
- 建立「心理健康大使」或「關懷夥伴」制度,讓員工知道身邊有人能傾聽。
- 提供線上資源平台(如 Belayer e-Power),讓員工可以匿名瀏覽文章、影片、或自我檢測工具。
六、推動健康界線:休息不是偷懶,而是投資
在台灣職場,常見「加班等於敬業」的文化,但長期下來只會帶來倦怠。企業需要帶頭改變,把「休息」視為必要的投資。
如何做:
- 高層主管示範準時下班,傳遞「效率比工時重要」。
- 在團隊中建立「休息是生產力的一部分」的共識。
- 把「自我照顧的小成就」也納入表揚,例如有人持續運動、練習正念。
七、每個人都有角色:不是只有主管能改變文化
打造心理健康文化不是 HR 或主管的專利,每位員工都能貢獻一份心力。
如何做:
- 日常聊天時,多問一句「最近還好嗎?」
- 尊重彼此的休息與界線,例如不在深夜傳工作訊息。
- 當同事分享困難時,先傾聽,不急著給建議。
- 如果看到有人拿心理健康開玩笑,勇敢說:「這樣的玩笑可能會傷人。」
從沉默到支持,從個人到組織
心理健康不應該再是職場裡的禁忌話題。當企業願意以開放態度對待,從領導示範、政策制度到日常互動全面落實,就能真正打造一個「說得出口、有人接住」的職場。
Belayer EAPs 一直強調,員工協助方案不是單純的心理諮商,而是企業人才永續的重要投資。唯有當心理健康成為職場文化的一部分,員工才能長期穩健地發揮潛力,企業也才能邁向更有韌性、更具競爭力的未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