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八月的你,是否也在電視轉播前看著台灣選手征戰巴黎奧運?不論是羽球雙打「麟洋配」在東京奧運後歷經壓力與批評後奪下第二面金牌,或是拳擊選手林郁婷在性別身分的攻擊與評論仍專注比賽拿下金牌;延續到十一月世界 12 強棒球賽,原本不被看好的中華隊,徵召也不順利的情況下晉級四強前進東京巨蛋,網路開始出現對中華隊「道歉表」,表達對球隊的尊敬。這些令人振奮的體壇佳績,除了選手無止境的訓練,教練的陪伴與策略、心理韌性和自信亦是其中成功的關鍵。
內心遊戲:最大的對手是自己
在競技賽場上,除了選手是焦點,不難看到場邊的教練隨時在側,進行引導或策略。美國網球運動員兼教練 W. Timothy Gallwey,在1970年代提出「內在比賽」(the Inner Game)的概念,強調在競賽中的最大對手往往不是對手本身,而是來自內心的自我懷疑和恐懼。
Gallwey 提出每場比賽由兩部分組成:外在比賽(the Outer Game)和內在比賽(the Inner Game)。外在比賽是與對手的對抗,充滿著各種技巧和策略的對抗;內在比賽則是發生在選手心中的心理戰,主要障礙來自於自我懷疑與焦慮。常見的內在障礙包含:害怕失敗、無法專心、過度努力、挫敗感、過高的期望等等。
我們可以想像,即便是一位已經身經百戰的選手,走上競賽台,仍然可能因為這一次比賽的自我狀態、外界聲浪、對手情況而帶來緊張、焦慮,這種內心的競賽不僅存在於體育賽事中,也適用於在我們工作或生活需要專注與高效表現的時刻。
而之所以上述這樣的情況,其實源自內在的碎碎念!Gallwey 提到人的大腦有「自我1」和「自我2」。「自我1」也就是意識,會帶來批評和控制的聲音,而「自我2」則是自然而然執行的潛能、身體的反應。當「自我1」過於活躍,例如對於所執行的任務給予評價,這些評價帶著負面消極的心態,就會產生壓力和失誤。
從運動場走到職場,體育賽事教會我們的事
除了作為熱烈的加油團、啦啦隊,回到職場,運動賽事可以為我們帶來什麼?
不只是運動員需要,你我都需要的「心理韌性」
這裡只提供一個核心技巧:接納與專注當下。
想像回到奧運現場,來自世界各地的選手在場邊為自己的國家應援,更有電視轉播,選手如何在各種聲音夾雜的賽場上,仍然發揮最佳狀態,這場景延伸到職場上,面對重要簡報,聽取簡報者的眼神舉止是否也會為你帶來過度思考、過度擔憂。這正是 Gallwey 所提出的「自我1」,正在和你碎碎念,此時練習不多做評判,專注在「此時此刻」要做的事(像是你精心準備要分享的重點!)。記住,開始自我批判的時候就會陷入過度思考,接著帶來緊張,一切都變得不流暢,從專注當下,到改變內心的自我對話,就是提升心理韌性的開始。
自己努力過後的結果,我完全可以接受。—戴資穎 (臺灣首位世界羽球球后)
"Getting in the zone",運用心流,帶來自信
日本漫畫「網球王子」有句經典台詞:「全神貫注地上吧!」,在一項活動中全神貫注、投入極度的心理狀態就是心流(Flow)。Gallwey提到"Getting in the zone",當「自我1」的批判聲音被抑制,並讓「自我2」自由發揮時,人們克服內心障礙,表現出最佳狀態,帶來高度的自信、動力與滿足。工作中適時設定挑戰性的任務,創造空間與時間讓員工投入達成目標的過程,並且適時回饋,有助於調整與改進。
此外應用在績效不佳的情況,容易帶來緊張或消極的情緒,若只是從績效數字來譴責、批評,恐怕只是讓員工的心理負擔加大,帶來排斥或者挫敗感,甚至是將結果導向其他歸因;相反地,從員工的經驗一起出發,討論當績效出現下滑時,「你(員工)可能需要做什麼調整?」,從經驗中看到改變的可能性,最終運用自己的能力來改善績效,也能創造自信心。
我們也許不會成為競技賽場的選手,但終究是自己人生的負責人,透過運動心理學的視角,看到心理韌性、自信這些如何影響一個人的表現,同樣也能延伸到工作和生活中。在看完熱血賽事回歸日常後,如果你是主管,是時候運用「教練」引導同仁共同達標;如果你是員工,練習心理韌性絕不嫌晚。
註:W. Timothy Gallwey是一位網球運動員、教練及作家,也是將教練方法帶入企業的先驅,發展出「教練式領導」(coaching leadership)的人才培育觀。
延伸閱讀:
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