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職場中,心理安全感正逐漸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很多領導者對於這個核心概念的掌握似乎仍然不足。
心理安全感在職場哲學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哈佛商學院教授艾米·愛德蒙森(Amy Edmonson)定義心理安全感為:「團隊成員不擔心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提供新點子、問任何相關問題、指出可能的疏漏或是缺失可能會招致其他團隊成員的懲罰或羞辱,因此願意展現各類有可能導致人際關係風險的行為。」意味著當員工感到足夠信任、被尊重與自在地表達想法時,他們可以毫無保留地指出可能存在的錯誤,而不必擔心招致負面的行為結果。
然而,心理安全感概念在組織中卻時常被扭曲,將其視為單一事件或政策,而非一種全面性的文化和價值觀。特別是,主要在於對心理安全感概念理解為「以和為貴」的錯誤認知。誤以為心理安全感僅是建立對彼此友善、強化工作投入,而忽略其核心含義─『團隊成員在工作中願意承擔挑戰的風險』。這樣的誤解不僅對員工造成潛在傷害,同時也可能對整個團隊的表現產生負面的連鎖效應。
根據行為諮詢公司Behave調查了跨洲(歐洲、美洲、亞洲)涵蓋超過200名擔任人力資源角色的高階決策者的最新報告顯示,僅有16%的主管表示他們對心理安全實際上的內涵有清晰的認識。其它84%的人對其概念表示模糊,這使得企業在建立積極的工作環境和提升員工表現方面面臨著挑戰。
Behave的創新和戰略總監 Alexandra Dobra-Kiel 博士指出:隨著BANI世代的興起,心理安全感逐漸成為受到廣泛關注的概念,尤其是在企業越來越注重員工福祉的今天。在這個時期,心理安全感的範疇不僅僅涉及到工作相關,還擴展到一些非工作相關的議題,例如是否應該戴口罩上班等極端問題。儘管有些企業,像是Google和Microsoft,聲稱在他們的團隊中成功實踐了心理安全感,但因應用不當,這概念在大多數組織中未能達到預期效果。
如果企業領導者不進行適當的調整,對心理安全感的誤用可能導致更多「唯唯諾諾的文化」的形成,這種文化極度接近另一種職場腫瘤—毒性正能量(toxic positivity)。這種強調時刻維持正面的做法,可能不僅對團隊士氣造成嚴重損害,還可能對績效結果產生重大影響。這樣的做法混淆了員工提出改善團隊或特定產品表現的願望,將其視為負面或不合作的表現。然而,這卻削弱了負面情緒與正面情緒帶來的平衡,可能阻礙了真正有益的討論和改進。
哈佛商學院教授艾米·愛德蒙森(Amy Edmondson)研究心理安全感的概念已超過二十年,她認為在許多組織中心理安全感這個概念被大部分誤解。她表示:「謬誤的地方在於它被理解為"你將感到舒適",但實際上它是關於相信"感到不舒適是可以的"。」她說:「在討論重要新產品推出時與老闆意見不一致,這些事情永遠不會是令人舒適的,我認為這些事情本質上是困難的,且在一個不斷創新、學習和進步的動態世界中是成功所必需的。」
心理安全感的迷思與誤解
誤解的概念 | 實際內涵 |
被視為「HR 新花招」 | 關乎員工福祉,對組織創新至關重要 |
被視為「軟性的」、「可有可無」 | 建立創新、提升績效,戰略決策不可或缺 |
僅是 HR的工作任務 | 領導者應積極參與,由上而下的建立企業心理安全文化 |
被解讀為「以和為貴」 | 強調坦誠,而非僅與友好有關 |
忽視在工作中感到不適的重要性 | 強調在不適中感到自在,促進真誠與開放地對話 |
企業主管對心理安全感的誤解可能包括以下方面:
1. 對概念理解不足
企業主管可能對心理安全感的概念了解不夠深入,將其視為單一事件或政策,而非一種全面性的文化和價值觀。
2. 忽視溝通的關鍵性
有些主管可能忽視了有效溝通在建立心理安全感中的關鍵作用。他們可能將其視為次要,而非影響團隊表現的重要元素。
3. 擔憂對話會影響權威
一些主管可能害怕開放的對話和批評可能損害他們的權威地位,因此不願意提倡心理安全感。
4. 忽視回饋的價值
企業主管有時可能低估了給予員工有建設性的反饋對於團隊動力和創造性的影響,而非僅僅視之為一種管理責任。
5. 對風險的害怕
有些主管可能害怕開放的討論和批評會帶來風險,例如機密外洩或負面形象的形成,而因此避免創造一個真正具有心理安全感的工作環境。
總的來說,企業主管對心理安全感的誤解可能根據其個人觀點和價值觀而有所不同,而這些誤解可能妨礙了建立一個真正支持員工和提升團隊績效的工作環境。
要獲得心理安全感的好處,領導者需要在沒有答案的情況下坦然承認問題,並邀請所有人提出意見。對一些人來說,展現脆弱性是一個艱鉅的任務,尤其是如果缺乏信任與對彼此的尊重文化。
在創造心理安全文化的前提是,領導者是必需意識到他們並非所有問題的答案者,他們也是普通人,他們學習、成長並帶領他人一同踏上旅程和達到目標的唯一方式,是通過傾聽,而非僅僅聽見。當一個團隊或組織的氣候是人際信任和尊重,成員們可以自由地合作,他們覺得承擔風險是安全的,這最終使他們能夠實施快速創新與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
延伸閱讀:
Refere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