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 9 月 10 日為國際自殺防治協會(IASP)和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推動的「世界自殺防治日」,旨在喚起全球對於自殺防治的重視,並呼籲大眾對於生命的珍視,並開展行動。
自殺防治:BANI 時代的職場風險管理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每年全球約有 703,000 人自殺,這意味著每 100 例死亡中有 1 例由自殺引起。實際上,自殺倖存的人數遠高於自殺死亡的人數,且在普通人群中,自殺倖存是自殺風險的最強預示指標。自殺不僅是一個個人悲劇,它還會對家人、社區乃至整個國家產生深遠影響。這種心理健康危機會在生命的各個階段發生,並對死者的親友留下持久的創傷。(世界衛生組織WHO)
台灣衛生福利部 112 年死因統計,自殺死亡人數達到 3,898 人,位居國人主要死因第 11 位。每十萬人口的自殺死亡率為 16.7 人,較去年上升 2.8%。自殺死亡人數統計顯示,男性達 2,500 人,佔總數的 64.1%,增幅為 3.3%;女性自殺死亡人數為 1,398 人,佔 35.9%,增幅為 2.2%。在面對充滿脆弱性混沌的BANI時代,自殺防治無疑已成為當前亟需正視的重要公共健康議題,並且應該被納入組織心理健康策略的優先考量範疇。
112 年的主要勞動人口死亡原因中,自殺在兩個主要年齡層中均位列前兩名。

112 年 1 – 9 月自殺企圖通報統計,排序前三位的自殺原因為「精神健康/物質濫用(52.7%)、「情感/人際關係」(49.1%)及「工作/經濟」(12%)。
自殺原因皆包含有「憂鬱傾向、罹患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與「家庭成員問題」。另一方面,針對 112 年民眾之心理健康及自殺防治認知與行為調查結果,25 歲以上第一次被霸凌的場域是出現在職場中居多;霸凌事件場域有 28.8% 發生在職場中,列居第二。霸凌所帶來的傷害,將會影響當事人的心理健康、社交問題、健康問題甚至持久的創傷。

三大關鍵議題:職場中的自殺防治
在職場中需面對心理壓力的管理、人際關係的磨合及自身工作任務的挑戰等複雜原因,導致最終選擇自殺,但無論個人、企業乃至整個社會,都有必要去理解和預防。綜觀前頁數據,組織在自殺防治應該關注三大關鍵議題。
心理健康促進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心理健康的描述是,心理健康是一種精神上良好的狀態,使人們能夠應對生活壓力、發揮自己的能力、能夠良好學習與工作,為社區做出貢獻,它具有內在和工具性價值,更是我們整體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關注員工的心理健康並使其提升,能夠讓員工在面臨個人壓力時更具有韌性、發展因應方式,降低外在因素對個體心理健康的損害。
支持工作與生活和諧
人們在工作與私人生活之間頻繁切換,使得工作、個人及家庭時間之間的界限往往模糊不清。若能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和諧,將顯著提升員工應對工作任務和家庭責任的能力,並促進時間管理和問題解決的效率。這種平衡不僅有助於員工更有效地分配時間,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處理日常挑戰。
職場不法侵害預防
職場不法侵害對員工的身體和心理健康造成顯著損害,且事件發生後,員工往往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恢復。此類侵害不僅破壞了工作環境和工作氛圍,還會折損員工的生產力。因此,組織必須高度重視職場不法侵害的預防工作,以維護員工福祉和確保工作場所的整體健康。
企業應採取的四大自殺防治策略
在當前多變的工作環境中,自殺防治已成為企業的重要課題。面對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的挑戰,組織必須主動採取策略,以保障員工的心理福祉。首先,協助員工認識和維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提升心理健康素養,並提供及時的專業協助。其次,創造一個友善的職場環境,透過多元共融政策和支持性計畫,鼓勵員工在面對困境時尋求幫助。再者,強化主管的敏感度和挑戰性對話技巧,確保他們能夠有效利用組織資源支持員工。最後,建立心理安全感的組織文化,促進員工的心理韌性,增強面對挑戰時的自我效能。以下策略將有助於建立一個高支持性、具心理韌性的組織環境。
提升員工心理健康素養
心理健康素養的組成要素包含:認識如何獲得及維持良好的心理健康;認識精神疾病及其治療;去除精神疾病汙名;增強尋求協助的效能。組織可以透過導入員工協助方案/計畫(EAPs),以開放的態度邀請員工認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透過培訓或內部教育資源使員工認識精神疾病與治療,建立保密且便利的員工求助管道,讓員工在有需要時,可以及時獲得專業協助。
創造友善職場,提供支持性環境
組織可以發展多元共融(DEI)政策、員工關懷種子計畫,創造多元與支持的友善職場,讓員工有機會在工作中展現個人的真實樣貌,並願意袒露個人困境與挑戰,而當環境向個人拋出支持的橄欖枝時,員工能夠更有求助與接受幫助的意願。
強化主管敏感度
組織可以加強主管的敏感度訓練,提升主管面對員工時的對話技巧和後續行動計劃(如:與組織內其他單位合作、轉介EAPs),並促進主管對於組織資源的掌握與了解,讓主管能夠在第一時間有其他資源可以銜接,避免主管的過度負荷,也確保員工有專業資源的介入。
建構心理安全感的組織文化,發展心理韌性
組織可以建構一個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組織文化,確保每一位員工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與信任。當員工知覺到他們的聲音能被聽見,將會更有信心的面對挑戰,在困境中也可以採取更積極的行動。這種文化氛圍不僅能夠提高個體的心理韌性,也有助於形成更加團結且具韌性的組織。
關注員工心理健康:識別潛在危機的關鍵徵兆
在職場中,員工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工作表現和整體幸福感。識別潛在危機的關鍵徵兆對於風險管理和及早介入相當重要。這些徵兆可能包括情緒表達、行為改變及工作表現的下降等,及早察覺並採取適當措施可以有效地提供支持,降低潛在風險。透過這些預警徵兆,人力資源、主管和同事能夠及時介入,實施有效的風險管理策略,從而促進健康的職場環境,並減少危機對組織的負面影響,以保障員工的心理健康和整體業務營運。

如果你是主管/HR,員工向你表達他們打算傷害自己
立即重視和反應
表達同理心和關心,鼓勵他們談談心情,並以不帶評價的態度傾聽。
初步評估
初步評估員工是否已有明確行動或外傷。
溝通和支援
你可以說:「我聽到你的擔憂了,我很關心你的安全…」,與員工進行開放的對話,告知他們你正在採取的步驟以及確保他們了解你的行動是為了他們的最佳利益。
聯絡緊急聯絡人
詢問是否有任何人他們希望聯繫或需要你代為聯繫的。
尋求立即支持
依據員工當下情形,如無明確行動或外傷,通知該員工主管,並與員工協助方案(EAPs) 聯繫啟動危機支持服務;如有明確自傷/自殺行動或外傷,請聯繫 119 或警察協助。
確保員工安全
在等待緊急救援人員到來期間,盡可能地確保員工不會獨自待在可能危險的環境中。如果可能,請安排其他同事陪伴他們。
關照自己
在處理這類情況時,主管/HR 也需要特別關注自身的身心狀態,如感到不適或受事件影響所帶來壓力和焦慮,請不要遲疑的尋求員工協助方案(EAPs) 的支持。
簡易自殺防治標準程序

重大心理壓力預防管理
面對重大危機事件,除了因應事件發生帶來的衝擊與後續影響,組織於日常工作中亦應投注資源於預防面,以下為三級管理法供組織參考不同層次進行壓力管理,除透過組織內部政策的因應與環境的預備,從員工協助方案(EAPs)端推導心理健康系列講座或轉介員工協助服務等皆可做為資源運用:
- 一級管理『改善壓力源』:工作條件、工作環境、工作安排與方法。
- 二級管理『壓力反應管理』:壓力辨識、心理韌性、減壓技巧、支持資源。
- 三級管理『復原管理』:個案支持、服務追蹤、返職規劃與協助。
自殺預防中的用語正名與去汙名
在了解自殺防治策略以前,我們可以先建立對於自殺行為的觀念及態度,讓我們用更健康的眼光去認識這個議題。於我國的各項研究報告中,針對自殺行為描述分為以下三種:
- 自殺意念:當事人已有自殺想法,但無具體計畫或行動。
- 自殺企圖:當事人有想法、具體計畫及行動,但並未導致死亡的結果。
- 自殺身亡:當事人有實質行動,並且導致死亡的結果。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的張書森教授為鼓勵民眾求助及避免汙名化,強調自殺相關用語的正名。國際自殺防治協會(IASP)在自殺用語指引中也說明:「自殺預防其中的重要目標是消除自殺和心理健康議題的汙名化,如此一來才能讓人們尋找到他們所需要的幫助,而透過我們對語言的敏感度可以幫助我們來實現此一目標」。
依據自殺行為的結果,Belayer EAPs 整理並提供以下自殺相關用語的建議:



促進理解與消除汙名正名行動
Belayer EAPs 理衡創新誠摯邀請您一同參與正名行動,為自殺防治議題注入更多理解與關懷。我們深信,語言的改變是促進理解與消除汙名的重要一步。您的參與不僅彰顯對正名行動的支持,更展現了您對每一位身處困境者的關懷。讓我們攜手改變,以更積極、正向的語言,共同推動自殺防治,創造一個更包容與支持的職場環境。
2024 年世界自殺防治日的主題是「改變自殺敘事—從心開始對話(Changing the Narrative on Suicide)」,呼籲我們可以以溫柔、開放的態度「開始對話」。談論自殺議題的目的在於讓組織、政府和大眾關注此議題的重要性,減少恥辱並提高意識,並且傳達很重要的訊息:「自殺是可以預防的」。當我們對於自殺議題從沉默、避諱和恥辱的文化中轉為開放、理解和支持時,代表我們對於心理健康是真正的重視與在乎,在這樣的文化下,每個人都有願意發聲並且獲得被看見與支持的機會。不管是從我們的語言開始,亦或是演講、論壇,甚至是全體的行動,無論開始的第一步是小或大,都有助於我們建立更支持性的職場文化。
References:
- 衛生福利部(2023)112年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成果報告
- 衛生福利部(2023)112年死因統計結果分析
- 趙興融(2019)健康專業族群心理健康素養量表發展之研究
- 張書森(2018)自殺防治新視野,台灣自殺防治學會107年第一線專業人員守門人訓練
- 理衡創新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23)職場危機心理復原服務(CIRS)服務手冊
- 職場社會工作—以員工協助方案(EAPs)為導向的實務
- WHO, Mental health
- IASP, The Language of Suicide
- IASP, Changing the Narrative on Suicide
- What Employers Need to Know About Suicide Prevention, Kayla Follmer & Matt C. Howard, Harvard Business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