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與多國職場健康研究指出,近年全球勞動人口的焦慮與倦怠比例持續攀升,職場壓力已成為影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隨著全球環境、經濟與工作形式變動快速,員工們比以往更容易出現焦慮、倦怠與與工作相關的壓力疾病。由此可見,不僅要認識「職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更要為自己制定一份「自我照顧計畫」,在組織尚未完備之前,先為自己做好防護。
美國心理學家 Bryan Robinson 提出「10 項員工心理健康必要裝備」與「4 項企業應採行策略」,幫助我們從個人與組織兩個層面著手,強化心理韌性、降低焦慮與倦怠。
為什麼「職場心理健康必備」不可忽視?
- 根據 WHO 指出:全球每年約有120 億個工作日因抑鬱與焦慮流失,工作環境包括過度工作量、低掌控感、工作不穩定等都是心理健康的風險因素。
- 2025年,超過半數的勞動者表示「工作上的不安全感」對其壓力水準造成重大影響。
- 而員工過去一年經歷至少一次心理健康挑戰的比例高達 84%。
Belayer EAPs 服務數據顯示,台灣職場員工長期處於高張力與高負荷的工作環境中,心理壓力正逐漸轉化為具體的身心耗竭反應。
在近期服務中,40% 員工表示壓力過大、36% 出現哭泣反應、30% 感受到強烈無力感;若進一步觀察生理層面,17% 受失眠或難以入睡困擾,另有 17% 經歷肌肉酸痛與慢性疲勞,顯示情緒負荷已深刻影響身心機能。
根據 Workplace Outcome Suite (WOS) 評估,超過七成(76%)使用者自述工作專注度下降、40% 感到投入度減退,估計單季平均造成約724.5小時工時損失。
以上數據顯示,「焦慮、壓力與倦怠」在台灣職場中已不再是個別議題,而是全體組織亟需面對的系統性挑戰,也再次突顯企業建立長期心理健康支持制度的重要性。
個人層面:10 大「自我照顧」必要裝備
以下建議具科學支持,作為你在職場中自我照護與設計的參考:
1. 冥想/正念練習
研究指出,冥想可減少壓力賀爾蒙高達 25%,並降低漫無目的的思緒飄移、焦慮感與工作錯誤。建議:每週安排固定時間(如每日 10 分鐘)進行正念或冥想,作為「把腦袋歸零」的緩衝。
2.預防焦慮飲食
研究指出,攝取足夠的高蛋白、Omega-3 脂肪酸、B 群、維生素 D、黑巧克力、薑黃、綠茶、優格等,有助提升工作生產力與心理健康。建議選擇:優質蛋白、南瓜籽、巴西堅果、綠茶代替過度咖啡、定期補充好脂肪(如鮭魚、核桃)等。
3. 規律運動
規律運動可重置疲憊的大腦、降低出現焦慮症狀的風險高達 60%。建議:工作日中安排 20-30 分鐘快走、週末進行中等強度運動,讓身體與腦袋同步啟動「復元模式」。
4. 積極的自我對話
當內在浮現「這次一定完不成」「如果我失敗就⋯」等劇烈自我批判時,易引發焦慮。切換成「我做得到」「這只是階段,我可以調整」等正向語句,有助中斷災難化思維,讓你在壓力情境中保持冷靜。
5. 充足睡眠
睡眠欠缺是焦慮的一大推手,而良好睡眠能鎮靜心神、為工作健康加分。建議養成固定上床與起床時間、避免睡前過度使用手機/電腦、創造安靜黑暗的睡眠環境。
6. 適當的休息
每天工作中穿插短暫 5 分鐘休息,可緩解疲憊、降低焦慮、讓大腦保持清晰。可於每 50 – 60 分鐘工作後起身走動、做伸展、喝水或看看遠方,打破一成不變的工作節奏。
7. 4-7-8呼吸與當下覺察
當焦慮感襲來、呼吸急促時,運用4-7-8呼吸法,有助讓你回到當下、維持專注。建議:每小時一次「4-7-8呼吸法」的簡單練習,讓身心稍微重啟。
8. 樂觀心態
研究指出,保持樂觀的態度不僅防止焦慮支配思維,還能增強工作記憶力,並讓人在職涯階梯上走得更遠。當遇到問題時,不妨問自己:「這裡有什麼機會?我從中學到什麼?」將焦點從「風險」轉往「成長」。
9. 接觸自然/戶外活動
腦部影像研究顯示,常在戶外活動的人,其前額葉皮質具有較多灰質,能更好調節壓力與焦慮。建議:午休時可於公司外走走、週末安排郊外或近山、海活動,為思緒「換場景」。
10. 維持人際連結
與人互動、參與社交,有助減緩認知衰退、並降低焦慮。避免工作孤立感,與同事、朋友保持聯繫。建議:每週安排非工作性質的午茶、線上與異地同事聊天、加入興趣社團,讓「你是團隊的一份子」成為實質支持。
組織/雇主層面:4 大必備策略
除了員工自我照顧,更需從組織面建構友善的心理健康文化。以下為四項企業可著手的策略:
(1) 管理有毒員工行為
根據 Monster 2025 職場心理健康報告,51% 的員工認為「若能移除有毒員工,其心理健康將改善」。報告中指有毒員工會傷害組織的士氣、生產力與形象。建議:將此類員工納入「行為改善計畫」(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PIP),設定具體表現/行為目標、時間表及檢核清單。
(2) 處理有毒主管行為
同樣報告指出,54% 的員工認為「壞主管」是造成其心理健康受損的主要原因,而59% 指出「有毒文化」為主因。建議:企業需對管理階層進行心理安全、職場不法侵害訓練,並對反覆出現「管理毒性」的主管採取輔導、懲處降職或解任程序。
(3) 提供成長機會
47% 員工指出,缺乏成長機會是其心理健康受損的因素之一。建議:與員工共同規劃其職涯藍圖,明確技能、經驗所需,並建立可視化的職務說明、薪酬範圍、晉升管道。透過透明資訊,讓員工「知道我下一步往哪走」。
(4) 建立完善的員工協助與支持機制
當企業為員工提供員工協助方案(EAPs)、設立職場心理安全相關政策,並提供員工合理的彈性休假與支持措施,員工能真切感受到組織的信任與關懷。如 63% 的員工表示他們會優先重視心理健康高於「令人炫耀的職務」。建議:即便預算有限,也可先從小規模的方案著手,累積文化支持。
你是自己心理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儘管組織應提供支持,但真正的心理健康主控權在員工自己。你是自己心理與行為的「船長」,不是副手。當組織尚未完善前,請先為自己建立「自我照顧計畫」。上述 10個人必備 + 4 大組織策略,正是你可立即行動的路徑。
Belayer EAPs 企業職場健康的好夥伴
Belayer EAPs 不只是提供「心理諮詢服務」,我們是企業人才永續的策略夥伴,從組織需求評估、客製化方案設計,到員工與主管的軟實力培訓、需求調查、多元專業諮詢與成效追蹤,協助企業一站式落實全面的職場健康管理。
- 在地專業,全台服務:最貼近台灣職場文化與需求的 EAPs 團隊。
- 國際 CEAP 認證顧問:專業標準與國際接軌。
- 客製化服務模式:因應不同產業、規模與文化量身打造。
- 數位工具應用:提升員工求助彈性與便利性。
- 多元線上資源:從自助學習到心理評測,全面支持員工。
- 各類企業一致推薦:上市櫃與中小企業的共同選擇。
想了解如何搭建企業員工支持系統,歡迎聯絡 Belayer EAPs,我們很樂意協助你打造健康、永續、具韌性的職場!
延伸閱讀:
- Burnout 不是員工個人問題:企業預防員工 Burnout 的六大關鍵策略
- 從「安全網」到「職場韌性引擎」EAP 在台灣職場的重要角色
- 8個科學實證的自我練習,重啟你的心理韌性
- 職場身心症狀:識別、理解與因應策略
References:
- Forbes: 10 Mental Health Must-Haves As Workplace Anxiety Skyrockets, Bryan Robinson, Ph.D.,
- Belayer EAPs Insight Report : 看見無聲的求助:CEAP®專家教你看懂員工的求救訊號
- WHO: Mental health at work
- Spill : 53 workplace mental health statistics you can’t ignore in 2025
- WebMD: Workplace Mental Health Statistics by Indust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