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77% of Gen Z Employees Feel Lonely at Work

share

77% 的 Z 世代年輕員工在工作中感到孤獨

文章發布日期:

科技快速演進讓我們的工作與生活變得前所未有的高效與便利,不只是遠距辦公、數位工具、彈性工時,更在深層的人際互動裡留下了難以忽視的痕跡。2025年最新一份針對美國2000位員工的研究指出,有 77% 的 Z 世代(18 – 29歲)曾在工作中感到孤單。這份調查雖然來自美國,我們不難在台灣年輕勞動力的對話中找到相似的焦慮。

研究告訴我們什麼:Z世代的職場孤獨感現象

根據 2025 年 6 月在美國進行的 2,000 名員工調查:

  • 77% 的 Z 世代(18 – 29歲)受訪者曾在職場上感到孤單,顯著高於全體平均的 64%。
  • 其中 14% 表示「經常」感到孤單,男性的比例更高。
  • 60% 希望和同事關係更親近,比其他年齡層都多。

看似矛盾的是:

  • 79% 的 Z 世代會在下班後和同事社交(吃飯、喝酒、周末活動),比例比年長同事還高。
  • 但在工作時間內的深度連結仍然薄弱。

研究指出:「職場孤獨往往不是缺少同事,而是來自情感上的疏離感。」這也呼應了 Belayer EAPs 2025 Q1 Insight Report 中的焦點議題:企業是否能為員工打造一個真正讓人感受到「與這裡有連結」的工作環境。

這份研究和台灣年輕勞動市場其實有不少共鳴。即便我們的職場文化一向強調團隊合作和「人情味」,疫情之後的遠距、彈性工時、短期合約、頻繁轉職,卻讓「熟悉」變得難以建立與累積。Z世代成長於網路和社群的時代,他們對「被看見、被理解」的需求特別敏感,也更期望在工作中得到真誠而非表面的互動。當企業的管理者沒有留意到這層心理需求,就很容易造成即使人與人之間「看似」有溝通,實際上卻彼此疏離的職場氛圍。

為什麼他們特別寂寞?當代職場的人際變化

遠距與混合辦公帶來的物理隔閡

疫情催化了遠距文化,特別是很多 Z 世代「職涯起步期」就在家裡工作。沒有茶水間寒暄、沒有一起開會畫白板,很多人連同事長什麼樣都不確定。

數位工具的「快」與「淺」

Slack、Teams、Line群組,把溝通變得即時又便捷,但常常流於指令、表情符號、短回應。深度對話和關係經營變得奢侈。

短期任期與職場流動性

Z 世代的價值觀更強調「適合自己就好」,離職轉職頻繁也被視為正常。結果是很難在同一個團隊裡培養長期的關係與信任。

世代差異與溝通習慣不同

主管多數來自 X、Y 世代,對職場界線和正式性有不同期待。年輕員工想要「人性化」、「對等溝通」,卻可能被誤解為不專業或沒禮貌,久而久之,累積出一種無形的隔閡:「不是沒人說話,而是難以真正理解彼此。」

友情與界線的拉扯:Z世代的人際需求更複雜

Z 世代很渴望和同事當朋友,但 42% 曾經歷過職場友誼帶來的負面後果(例如八卦、偏袒、衝突)。這比例比 30 歲以上的 34% 還高。

研究顯示,Z世代並不是不想和同事做朋友,而是希望在職場上能擁有健康、清楚、成熟的關係模式。他們對於「工作和生活要有界線」有高度意識,但同時又渴望真正的連結。當企業文化或主管對於這種界線缺乏彈性或默契時,就容易出現「說是像家人,但遇到衝突就冷處理」的尷尬局面,讓年輕人覺得被敷衍或被排斥。這種矛盾使得Z世代在職場社交裡小心翼翼,既想親近又怕受傷,形成了研究裡所說「渴望連結,卻經常感到孤單」的真實寫照。

為什為什麼「孤獨」值得企業認真看待?

「孤獨」不僅是短暫的情緒波動,更是一種與身心健康密切相關的社會心理風險。​哈佛大學社會流行病學家 Lisa Berkman 的研究指出,缺乏人際連結者的死亡風險是擁有良好社會關係者的兩倍,這種影響甚至獨立於其身體健康與生活習慣之外。​同時,根據 Ozcelik & Barsade(2018)針對職場孤獨的研究,當員工在工作中感受到情感隔離與連結匱乏,會導致參與感與動機顯著下降,進而影響專業表現與團隊協作。

Bingo Card Creator(2025)研究指出:

  • 38% 的 Z 世代員工會因為有朋友而更想留在公司(其他世代只有 22%)。
  • 即便薪水很重要,仍有 65% 的年輕人會在考慮高薪工作時把「公司文化」列為重要因素。

​台灣近年針對新世代員工的調查亦發現,人際疏離與組織歸屬感不足,是造成離職意圖與職涯倦怠的潛在因子。職場中,孤獨感會引發多重層面的問題,而這些效應,對組織而言,就是人才流失率上升、創新能力下降、職場氛圍變冷的開始:

  • 員工參與度下降,容易脫隊或對專案失去動力。
  • 對學習、挑戰及職涯成長失去興趣。
  • 在團隊中缺乏歸屬感與互信,不易合作。
  • 逐漸喪失希望與方向感,容易產生倦怠與離職傾向。

打造連結感職場的五大行動

讓願景落地,從價值出發創造真實共鳴

「企業文化」常被視為宣傳語,但若無法讓員工在日常任務中體會其意義,便容易流於口號。組織應重新梳理並具體化「我們為何一起工作的理由」,將企業使命融入例行會議、內部信件、或專案啟動會上,讓同仁能在完成任務的同時,看見自己的貢獻如何連結更大的價值目標。此外,當組織願意表揚不僅是績效,還有「主動關懷同事」與「促進團隊氛圍」等行為時,價值就會從制度中自然流動,讓人不再只是「一顆螺絲釘」。

培養主管成為連結的催化者

主管往往肩負目標壓力,在高度任務導向的情境下,很容易忽略團隊成員的心理狀態與情緒變化。企業可以透過管理職的軟實力訓練,強化主管對情緒表達與回應的敏感度,讓他們具備在工作之外,也能開展關懷性對話的能力。例如,在月初或專案結束後安排固定的「交流時段」,讓主管有機會與部屬談論生活、壓力或個人狀態,不僅有助於增進信任感,也能及早發現潛在的人際隔閡與孤立問題。主管不需是心理師,但只要多一點理解與傾聽,便能為員工帶來情感上的安全與支持。

重新設計團隊樣貌,讓成員有「我屬於這裡」的實感!

團隊若只是任務分工的集合體,成員之間缺乏關係認同感,便容易產生疏離與冷漠。企業可從任務設計著手,讓同一組團隊能維持穩定成員與固定週期的共事節奏,並創造更多需要互相討論、共同負責的目標任務。在這樣的結構下,員工能清楚自己所屬的群體、角色與責任,同時建立起對夥伴的默契與依賴。

創造多元交流情境,讓非工作話題也成為連結的起點

許多公司文化交流限縮在「工作會議」與「專案討論」,使員工的社交圈變得單一且封閉。組織應思考如何讓「非正式互動」也能成為制度的一環,像是鼓勵成立跨部門社團、舉辦週五茶會或下午茶分享等,營造一種不談公事也可以交流的安全氛圍。同時,新進人員若能透過 Mentor 制度由資深同仁帶領,更能快速破冰,減少初期的邊緣化與孤獨感。這些看似「額外」的設計,其實正是情感流動的管道,當工作以外也能產生共鳴,工作內的合作自然更順暢。

推動心理健康去污名,讓 EAPs 成為職場日常的陪伴者

心理健康因長期受到社會污名化影響,導致許多員工即便感到壓力或孤單,也不願主動求助。企業要讓 EAPs 資源從「危機時才使用」的概念轉為「日常的心理健檢」,更重要的是,組織內部應持續發出明確訊息:「照顧心理健康是成熟與自律的表現」,而非弱者的求助。當這樣的態度在組織中被反覆強調與示範,EAPs 資源才能真正被看見與信任,進而發揮早期預防、促進連結的功能。

從「有同事」到「有歸屬感」

當77%的年輕員工說「我在職場裡感到孤單」,這不只是他們的問題,而是組織文化的一面鏡子。面對Z世代的員工,企業不能只談績效、彈性、科技工具,而要認真看待人性裡的連結需求。要讓「有同事」變成「有夥伴」,讓「在工作上」也能「被理解、被接住」。

在台灣,我們很重視人情味,但在專業關係中,往往少了系統性設計真正能支持員工的機制。從 Belayer EAPs 協助企業建立支持系統的經驗來看,良好的職場文化是企業最強的留才基礎,也是員工心理健康最穩固的後盾。我們觀察到,許多企業在試圖促進同事連結時,會安排很多活動和課程,但效果常因缺乏文化和制度的支持而打折。真正能減少孤立感的,是從日常流程設計、主管溝通培訓、組織政策等層面,系統性地創造「被聽見、被接住」的工作環境。Belayer 在與各產業客戶合作的實務經驗中,持續協助企業打造具心理安全感和尊重文化的基礎,讓年輕世代能在職場裡保有自我,同時真正產生歸屬感。

延伸閱讀:

References:

Explore more

  • 77% 的 Z 世代年輕員工在工作中感到孤獨

    77% 的 Z 世代年輕員工在工作中感到孤獨

    科技快速演進讓我們的工作與生活變得前所未有的高效與便利,不只…

  • 拒絕燃燒自己Z世代想要的不是「奮鬥文化」而是這三件事

    拒絕燃燒自己Z世代想要的不是「奮鬥文化」而是這三件事

    「奮鬥文化」在Z世代眼中,不是什麼光榮勳章,而是一段失敗的歷…

  • Burnout 不是員工個人問題:企業預防員工 Burnout 的六大關鍵策略

    Burnout 不是員工個人問題:企業預防員工 Burnout 的六大關鍵策略

    在台灣職場,常聽到主管說:「要撐住」、「撐過就是你的了」、「…

error: 這是保護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