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上,不論是基層員工還是主管,都無可避免會犯錯。錯誤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在於是否能從中學習。而身為主管或領導者,你扮演的關鍵角色,不只是「糾正錯誤」而已,更是塑造一個安全又負責任的環境,讓團隊能學習、成長、不斷進步。
許多主管擔心「太溫和會被吃定」、「太嚴格會破壞關係」。其實,真正高效的管理,是在支持與責任間找到平衡點。
為什麼要「支持部屬犯錯」?
1. 犯錯是學習的起點
沒有人一開始就會做所有事情。每一次接觸新任務、新挑戰,出錯的機率都存在。如果組織對錯誤只有「懲罰」,員工就會:
- 不敢承認問題
- 停止嘗試新方法
- 學會推卸責任
長期下來,團隊的創意和成長力都會被壓抑。相反地,主管應該讓錯誤變成一次安全的「實驗」,並確保員工能從中學到經驗。
2. 支持能激發更多投入感
哈佛大學的領導力研究發現,當員工覺得主管「站在自己這邊」時,他們更願意:
- 主動承擔責任
- 願意多做一點
- 不怕承認問題
主管的支持,就像一張心理安全網,讓員工敢冒險、敢試錯,也更有動力留下來、投入工作。
支持≠縱容,建立「支持中帶責任」的文化
很多主管擔心,一直包容錯誤會讓團隊鬆散、不負責任。但真正有效的「支持」不是縱容,而是「讓部屬知道錯在哪裡,並學會避免下次再犯」。這裡有三個核心原則,幫助主管建立這種文化。
原則一:清楚溝通期待與責任
許多錯誤其實是因為溝通模糊,員工不知道要達到什麼標準。主管要主動溝通、反覆釐清,讓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負責的範圍。
建議做法
- 在任務開始前召開啟動會,明確說明目標、標準與時程
- 每週檢視進度,及早修正偏差
- 重要標準要文件化,避免「我以為你說的是…」
原則二:把錯誤當作學習機會,而非羞辱儀式
主管處理錯誤時,有兩種常見NG行為:
❌ 當眾指責、讓對方難堪
❌ 只怪人,不談怎麼改進
建議做法
- 先私下溝通,確認員工理解錯誤
- 以「下次怎麼改」為重點
- 用提問引導員工反思
對話範例
- 「你覺得這次的錯誤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 「有什麼地方需要我或團隊協助?」
- 「如果再遇到類似情況,你會怎麼做?」
這種教練式對話,能培養員工的自我檢討與解決問題能力。
原則三:區分「可接受的錯」與「不該犯的錯」
- 可接受的錯:在嘗試新方法、創新過程中,因未知因素而出錯
- 不該犯的錯:疏忽基本程序、違反既有規範
主管必須明確劃分界線,讓員工知道哪些錯是成長的養分,哪些錯會造成重大損害。
不同層級主管的應對策略
接著,我們可以更具體地根據組織階層,主管可以怎麼做。以下是針對三種常見主管層級的建議。
A. 高階主管(C-Level):打造組織文化
高階主管要帶頭示範,讓全公司知道「犯錯可被接受,但要從中成長」。
行動建議
- 將「學習型錯誤」納入企業價值觀
- 針對重大錯誤進行後設檢討(Post-Mortem),找出制度漏洞
- 改掉「找戰犯」文化,聚焦解決問題
很多台灣企業文化偏向「找人背黑鍋」,高階主管要主動示範,改變「怕出錯就不講」的氛圍。
B. 中階主管(部門經理、課長):教練型管理
中階主管最重要的責任是「幫助部屬成長」。
行動建議
- 和部屬一起分析錯誤的根本原因(技能、知識、態度、流程問題)
- 共同訂定改善計畫
- 追蹤進度,給予適時回饋
中階主管容易夾在績效壓力與員工支持間,要學會用數據與事實溝通,降低情緒衝突。
C. 基層主管(領班、組長):即時回饋與示範
基層主管與員工互動最頻繁,影響最直接。
行動建議
- 當場糾正錯誤,避免累積
- 用簡單明確的方式教正確流程
- 鼓勵員工提問,不用怕被罵
在傳統產業,避免延續「學長姐罷凌」文化,取而代之的是互相扶持的師徒制度。
打造「支持中帶責任」文化的三個起手式
以身作則
- 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並說明改進方式
- 公開示範如何道歉與修正
- 對每位員工都保持尊重與公平
建立誠實回饋的環境
- 定期進行一對一談話
- 讓員工知道可以安全承認錯誤
- 回饋具體、聚焦改進方向
鼓勵創新與計畫性風險
- 給予試驗新方法的空間,即使有失敗風險
- 明確區分學習錯誤與疏忽錯誤
- 對於有勇氣挑戰現狀的員工給予肯定
主管的支持,是最好的培育
最後,想請每位主管思考:
「如果這個錯誤是我犯的,我希望我的主管怎麼對待我?」
這個問題能幫助我們找到更人性化、更長遠的管理做法。身為主管,我們的任務不只是達成短期目標,更是培育一群有能力、有責任感、敢於挑戰的團隊成員。支持犯錯、要求改進,能發揮真正有影響力的領導。
Belayer EAPs 管理諮詢:打破孤獨感,助力領導者跨越挑戰
在當今複雜的職場環境中,領導者經常面臨艱難的員工事務和管理挑戰。Belayer EAPs 的主管支持(Manager Assist)服務專為滿足領導者的需求而設計,旨在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協助主管更有效地應對人員管理上的各種挑戰,避免孤獨感對其決策能力的負面影響,協助管理者找到成長動力,並在領導職涯中保持活力與積極性。

延伸閱讀:
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