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台灣上映的國片《瀑布》,講述著在Covid-19疫情壟罩下關於親子和精神疾病的故事。乍看之下這個「電影主題」似乎挺遙遠、沉重,但在我們的「現實生活」裡,有一群人正在這樣的處境裡搖擺著。
電影裡的主角品文,她是一位媽媽,也是職業婦女。她經歷了離婚、與女兒小靜的衝突、在職場上的挫敗,一點一點的水滴最終匯集成瀑布沖垮了她,在孤獨與窒息感中,她確診了思覺失調症。
品文的女兒小靜,她是正值高二青春期少女,面對媽媽的狀況,從被照顧者成為照顧者,她一夜長大,開始試著理解、相信媽媽在思覺失調症狀的影響下所面對的真實。
幾經波折,親友的信任讓品文在自己所能做到的範圍內,慢慢地讓自己好起來。很多進入他們生命裡的人,用不同的方式,默默地向品文傳達的訊息是「即使你的狀態不好,你身邊仍然會有溫暖的力量,而你也值得擁有這些力量。」
電影帶給我們的不只是精神疾病、親子關係,還有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疫情造成了空間上的距離,壓力則建構了心理上的距離。正在遭受疾病所苦的人很不容易,作為陪伴者或照顧者的人也很掙扎,受苦的人希望別人不要擔心,陪伴的人則迫切希望自己可以給予幫助,我們在自己的角色裡各自鑽牛角尖,卻時常回應不到彼此的期待。
故事的一個段落,品文向小靜表達了自己的需求。
「小靜你可以答應我一件事嗎?」
「什麼事?」
「不要再問我『你還好嗎』,我會自己想辦法好起來。」
當我們向別人問了「你還好嗎?」,通常這個問題的答案會是「我還好」。但其實我們得要知道的是,當對方的狀態看起來足以讓你拋出這個問題時,那他是真的不太好。所以除了問「你還好嗎?」,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是比較能起到關心的作用?
相信對方,也相信陪伴的力量
- 我們可以說:
「我發現你看起來不太舒服,如果有什麼是我可以做的可以隨時告訴我。」
「如果你需要的話,我會在你旁邊。」
- 尊重對方的個人空間,既然對方已經知道你會在他身邊了,那麼尊重他或許也需要獨處的需求。
- 在彼此信任的關係下,我們其實也可以什麼都不做,如常地與對方相處,支持、相信他會用自己的方式好起來,你的存在本就是力量。
現在已來到2024年,電影是虛構的,疫情也已經過去,大家逐漸恢復所謂的正常生活,但我們知道仍然有許多人活在這樣煎熬的日常裡。電影的最後,小靜身上的衣服寫著"Don’t sweat it",那是「別擔心」的意思。
即使瀑布再次落下,Don’t sweat it,我們在這裡。
延伸閱讀:
Reference:
- 鍾孟宏(導演),2021,《瀑布》,Sony Pictures索尼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