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行為與心理:探索希望與意義的心理學原則Exploring the Psychological Principles of Hope and Meaning

share

情感、行為與心理:探索希望與意義的心理學原則

文章發布日期:

心理學家們長久以來致力於理解人類心理活動的種種奧秘。其中,關於情感、行為和心理之間的關係,一直是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本篇內容探討心理學中的四個基本原則,它們對於理解人類情感和行為的形成與表現有著深遠的影響,了解這些原則就能為自己增加希望和意義感。

原則一:你所關注的事情會放大和強化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的關注和注意力可以影響我們的感知、思考和行為,並且進一步影響我們對事件和經驗的解釋和反應。當我們專注於某個特定的事情或情境時,我們會賦予它更多的重要性和意義。這種注意力的放大效應可以使我們更加敏銳地感知與該事物相關的信息,並可能導致我們對這些信息作出更多的反應。這可能會使我們對某些事物或情境產生更強烈的情感反應,並影響我們的情緒和行為。

當我們不斷地將注意力放在某個事情上時,我們的思維和認知也會受到影響。我們可能會開始將更多的心理資源投入到該主題或情境的思考和分析中,進而加深我們對該主題的了解和理解。這可能會形成一種循環:我們關注的事物會吸引更多的注意力,進而增強我們對它的認知,從而進一步加深我們對它的關注和興趣。

通過理解這一點,我們可以更好地管理我們的注意力,從而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機遇。

原則二:情感習慣與行為自動化:大腦中的神經元網絡的作用

情感習慣影響著我們的行為習慣。心理學研究顯示,行為的習慣性和故意性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區別,這與神經元的活動密切相關。在人類大腦中,有數以億計的神經元形成了網絡,儲存了大量關於環境的假設和經驗,用於日常行為的選擇和執行。

當某一行為的執行不需要意識思考、情感或感知時,基於對環境的假設,該行為將會自動執行。舉例來說,當我們在熟悉的客廳中走過並坐下時,我們不需要特意尋找椅子的位置,因為大腦已經儲存了對椅子位置的假設。這種自動執行的行為在熟悉的環境中更加常見,因為大腦已經形成了相應的神經路徑,節省了能源和認知資源。

然而,在陌生的環境中,情況就不同了。當大腦無法依靠已有的假設時,必須進行新的判斷和決策。在這種情況下,行為選擇更加依賴於意識思考和感知,從而消耗更多的能源和注意力。

原則三:生物因素與情感:人類情感的生理基礎

人類情感主要受到生物因素的影響,而不是僅僅由心理因素引起。我們日常情感的變化很大程度上受到多種生理因素的影響,包括睡眠、飲食、水分攝取、運動方式,以及室內外溫度變化、免疫系統功能、組織炎症、激素活動、噪音水平、光線強度和突然的環境變化等。

情感賦予了事物強烈的希望和意義,缺乏情感則會消耗這種強度。開創性情感理論家Silvin Tomkins提出了一個觀點,他認為「有情感的任何事情都是重要的;沒有情感,則無所謂重要。」這表明希望和積極意義是引發良好感覺的原因,而無望和缺乏意義感則會引發不良感覺。因此,情感在我們感受到的希望和意義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同時也在我們感受到的絕望和無意義方面起到作用。

原則四:希望、意義和價值是內在創造,而非在環境中

情感在我們心理層面上是對經驗賦予的意義的體現。舉例而言,「我因為童年受虐而受損」 這樣的詮釋可能會引發羞恥、焦慮、悲傷、厭惡、憤恨或憤怒等情感。然而,當我們重新建構出更加良性的意義時,希望的感覺也隨之而來。舉例來說:「幼年時的受虐經驗,使我變得更加機智、富有同理心,並且能夠更珍惜生活並更深刻地愛人。」這樣的重新詮釋能夠引發積極的情感和心理狀態,有助於個人的成長和積極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在職場上,這些原則為我們的韌性與成功提供了方向,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應對各種挑戰。對於上班族來說,要增強自己的希望和意義感,可以從關注的事物入手。專注於積極的、有意義的事物,不僅能夠放大其重要性,還能夠激發內在的動力和積極的情感反應。同時,培養良好的情感習慣也是至關重要的。通過將注意力集中在積極的行為和情緒上,我們可以逐步培養出更加積極、健康的行為習慣,進而增強自我價值感和希望的感覺。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通過重新詮釋過去的經驗和現實中的挑戰,為自己建構出更加積極、具有意義的敘事,進而激勵自己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為職場和生活注入更多的希望和意義。

延伸閱讀:

Reference:

Explore more

  • 8個科學實證的自我練習,重啟你的心理韌性

    8個科學實證的自我練習,重啟你的心理韌性

    心理韌性(Resilience)並非超人專利,也不是「天生就…

  • 「我覺得被挑戰了,所以不安全?」破解六大心理安全感迷思

    「我覺得被挑戰了,所以不安全?」破解六大心理安全感迷思

    近年來,「心理安全感」成為不少企業與人資圈關注的關鍵字。不少…

  • 工作悶到不想動?試試這五種方法找回你的原動力

    工作悶到不想動?試試這五種方法找回你的原動力

    在職場打拼一段時間後,有些人會開始覺得每天的工作好像就是「做…

error: 這是保護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