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似乎很少聽到有人會說:「我想要內向一點。」
一般來說,我們較常聽到的煩惱會是「我想要外向一點」、「別人說我太安靜了」、「太內向是不是不太好?」。
如果說適者生存,直覺的想像裡,那個適者似乎是屬於外向者的。在我們普遍的觀念裡,當我們更願意與人交談、更有主導性或是更能與其他人建立關係時,好像能得到較多的資源與機會。然而,對於說話前需要經過一番熟思審處、跟人相處時更傾向聽別人說的這群人來說,當我們下意識地認為自己無法滿足社會的期待,很常會回過頭來反思自己「是不是哪裡不夠好」。當我們鼓起勇氣向外探索時,與人之間的互動、社會價值,似乎成為內向者的最大考驗。
什麼是內向型人格?
在伊麗絲.桑德(Ilse Sand)《高敏感是種天賦2》中說明內向型人格的幾個要點包括:
- 內向或外向並不是黑白的選擇
- 內向者疲於太表面的互動
- 內向者不愛成為目光焦點
- 內向者需要時間整理自我
- 內向者不願意為了開口而開口
- 內向者怯於分享想法
- 內向者喜愛獨處卻願意照顧旁人
- 內向者偏好以自身經驗做決定
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G. Jung)對於外向者與內向者的區分是:外向型的人對於外在世界、物質、人、活動與外在客觀評價會有較多的關注;內向型的人則對於個人的內在世界更感興趣、重視主觀感受與判斷。榮格也認為,每個人都有內向與外向的特質,取決於我們傾向哪邊多一點。
內、外向並非獨立,我們都有屬於自己的內、外傾向
值得我們留意的是,無論是桑德或是榮格對於內、外向的詮釋都有一個共通點,內、外向並非對立的存在,每一個人都同時擁有部分內向與外向的特質。這樣的特質就像一個光譜,兩極的端點是絕對外向和絕對內向,而我們都在光譜的這條線上移動,鮮少有人會在兩極處。所以,即便是內向的你,也會有外向的一面,外向的人,也會有內向的樣子。無論坐落在哪一處,我們選擇待著的地方就是讓自己當下感到最舒適的存在。那意味著,我們可以在那個令人自在的地方有效地發揮自己的優勢。
內向的人也有自己的優勢
我們很常會這麼形容內向的人:隨和、為別人著想、細心、獨立、傾聽、懂得自省。
因此在執行工作或完成個人任務時,內向者可以更周全與仔細,也可以思考更長遠的規劃與布局。另外,內向者依然可以做到被認為是外向型的人才能做到的事,只是我們可能會在這之中消耗較多的精神,較快感到疲憊。重要的是,找到能幫助自己恢復力氣的方法,好好照顧自己。
首先,我們得要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裡。
- 我什麼時候需要喘息的空間?
- 當獲得什麼樣的資訊量時會超出我的負荷?
- 我是在為一件事情謹慎思考還是鑽牛角尖?
接著,是為自己找到適合的回應方式。
- 我可以為自己找到的應對方式是什麼?
- 我該如何照顧自己?
了解自己的可以和不可以,我們才能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行動,運用自己的特質去面對挑戰,無論是快速反應地去處理,或是需要一個角落好好思考該怎麼做,都是很好的一件事情。現在已非適者生存的社會,而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去找尋適性發展的機會,我們不需要與他人比較,專注在自己身上就足夠了。
我們只要記得,任何的過度都是不健康的,過度的向外索求會讓我們失去與自我對話的機會;過度的自我封閉也會導致失去與外界的連結。只要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方法,這個世界上依然有很多事物值得我們去體驗與享受。鼓勵你去多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安身之道。如果有需要,歡迎你也可以與EAPs一起討論,找到屬於你的內向優勢。
延伸閱讀:
References:
- Carl G. Jung(1976),Psychological Types.
- 伊麗絲.桑德(Ilse Sand)(2018),《高敏感是種天賦2》,三采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 許聿翰(2022),聽見安靜的聲音—一名內向者成為教師的自我敘說。
- 李子瑜(2018),內向人格特質員工之自我效能、人際效能及職場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