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Have Difficult Conversations with Colleagues: A 5-Step Framework for Resolving Conflict

share

如何與同事進行困難對話:破解衝突的五步框架

文章發布日期:

根據蓋洛普(Gallup)的調查報告,員工的工作投入度正處於歷史低點,工作場所的衝突也在不斷上升。根據《Newsweek》引述WorkNest報告的資料,約有50% 的職場糾紛來自同事間的衝突,並且有60% 的員工從未接受過衝突管理、同理心溝通訓練。

職場中,與同事進行困難對話有時是解決衝突的必要途徑。然而,這類對話往往因情感上的波動與人際關係的風險而變得更加棘手。當面對讓人不悅或影響工作的行為時,直面問題不僅需要勇氣,也需要一些策略。

成功的挑戰性對話始於準備。透過結構化的溝通步驟,你可以在困難的情境中找到清晰且有效的解決之道。以下,我們將分享五個關鍵步驟,幫助你在情緒張力下,仍然能引導對話朝向建設性的結果發展。

自我檢視:為困難對話奠定良好基礎

在進行困難對話之前,首先要進行自我檢視。思考這場對話的真正目標是什麼?如果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或單純希望改變對方,這些都不是理想的理由。理想的對話目標應該是促進彼此理解,並共同尋求問題的解決之道。

同時,檢視自己的情緒狀態及其背後的成因。問問自己目前的感受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你的過往經歷或個性是否影響了你在此情境中的反應?這樣的反應是否被個人的背景或性格放大了?換個角度思考,如果是其他有不同經歷或個性的人,他們會如何看待這個情境,又會做出怎樣的反應?

透過這樣的內觀自省,你可以更清楚地理解自己,並以更理性和平和的心態進行困難對話。

適時適地:為困難對話創造最佳環境

在進行困難對話時,選擇合適的時機與地點至關重要。確保對話能在一個私密、不受干擾的空間進行,同時確保你與同事都擁有充足的時間,並處於較放鬆、不受壓力的狀態。

此外,謹慎設計你的開場白。清楚傳達你進行這場對話的目的是希望修復關係或改善雙方的互動,而非責備或批評對方以合作的態度來面對問題,展現你願意共同尋求解決方案的誠意,能幫助對話朝著正向方向發展。

聚焦目標:讓困難對話朝解決問題邁進

在進行困難對話的過程中,務必要時刻專注於問題的解決,並以相互理解為方向。對話中可能會出現互相指責或自我防衛的情況,但這樣只會讓情勢升級,甚至引發更大的情緒對抗。此時,至少需要有一方主動打破這種惡性循環,而這次這個人就是你。始終牢記你進行對話的目標。

作為對話的引導者,你需要適時調整對話的方向,例如說出類似的話:「追究責任於事無補,我們來專注於解決方案和未來的發展吧。」或者,「我注意到我們的情緒有些激動,我們不妨先深呼吸一下,記住我們的目標是找出下一步的行動方向。」透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緩和情緒,還能確保對話保持在建設性的道路上。

正視情感:化解衝突的關鍵

因為衝突發生在工作場合,許多人傾向只關注行為與事實,認為避免觸及情感能減少負面情緒的激化。然而,衝突本質上伴隨著情感,如果刻意忽略這些情感,任何表面的解決都難以令人滿意。未被處理的情感可能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刻重新浮現,進一步顯示衝突並未真正化解。

正視情感並不意味著重複負面情緒,而是要承認雙方在這個情境中的感受。你不需要完全同意同事的感受,但也不要試圖否定或爭辯這些情感的合理性。每個人都有表達情感的權利,而能被傾聽與理解,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經驗。例如:「我能理解你在專案進度緊張時會有些匆忙,我的情緒也有些受影響,因為我對這件事情非常重視。」這不僅能為雙方建立信任的橋樑,也為衝突的解決提供了更堅實的基礎。

展望未來:確保對話後的行動計畫

在充分理解彼此的經歷與觀點後,最終的目標是確保對話結束時,雙方都清楚接下來該如何行動。這場對話的結果會帶來哪些變化?問問自己和同事這個問題,並對未來的行動做出具體的規劃。

此外,是否需要安排後續會議來討論進展?定期跟進,確保解決方案既能解決問題,又能持久有效,是十分重要的。

當然,這裡提供的五個步驟並不是唯一的框架。通常根據你的情境調整方法會更加有效。最關鍵的是,做好充分的準備,而不是抱著隨機應變的心態進行困難對話。如果你難以消化所面對的挑戰,Belayer EAPs 也提供職場溝通與衝突解決的專家諮詢,協助你一步一步處理所面臨的挑戰與困境。立即聯繫我們,讓我們幫助你建立更健康、更和諧的工作環境!

提升組織溝通力,從關懷與問候開始!Belayer 的學習發展計畫專為企業員工設計,提供一系列實用的職場溝通課程,如「同理心職場溝通術」和「E人?I人?職場互動指南」。這些課程幫助員工和主管掌握恰到好處的問候與關心技巧,避免職場人際踩雷,建立有效溝通策略,促進團隊合作,提高職場共融。與 Belayer 聯繫,為您的企業打造健康、理解共融的工作環境,提升員工滿意度與心理安全感,讓您的內訓計畫煥然一新!

延伸閱讀:

References:

Explore more

  • 8個科學實證的自我練習,重啟你的心理韌性

    8個科學實證的自我練習,重啟你的心理韌性

    心理韌性(Resilience)並非超人專利,也不是「天生就…

  • 「我覺得被挑戰了,所以不安全?」破解六大心理安全感迷思

    「我覺得被挑戰了,所以不安全?」破解六大心理安全感迷思

    近年來,「心理安全感」成為不少企業與人資圈關注的關鍵字。不少…

  • 工作悶到不想動?試試這五種方法找回你的原動力

    工作悶到不想動?試試這五種方法找回你的原動力

    在職場打拼一段時間後,有些人會開始覺得每天的工作好像就是「做…

error: 這是保護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