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在辦公室與同事打招呼是如何開口的,是開口便是工作進度,還是同事之間的日常閒聊;而面對自己不熟悉的同仁(例如其他部門的同事,或者較少互動的同事),又是如何打招呼來開啟彼此的互動?特別是在這個通訊軟體當道時,人們習慣用文字、貼圖來回應的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如何恰到好處?
回憶起最容易開口的問候語
先回溯到日常問候語,小時候英文課本裡出現的那句"How are you?"(請先忍住回答課本中標準答案),英國人日常見面時慣用"You alright?",再到澳洲非營利組織推廣以問句"R U OK?"來開啟對話,而在台灣,最常聽到莫過於"食飽未?"(台語的吃飽沒?) ,這些問候語不僅僅是客套話,而是人際關係建立的一部分。
甚至在商業環境中,如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中,戴蒙教授強調,在談判的開場白中,一句"今天怎麼樣?"能有效地拉近雙方距離。簡單的問候能夠在日常交流中發揮重要作用,不論是在家人朋友間,還是在工作場合中,適當的問候能夠建立起信任和連結,或是打破因為遇到不熟同事的尷尬與安靜。
每個人都能發揮作用:職場中的日常關心
聚焦在職場中,日常的關心和問候不僅僅是禮節,更是建立一個健康工作環境的好方式。無論是管理層還是同事間,適當的問候和關心能夠促進團隊合作、提升工作滿意度,甚至增強同事的忠誠度。
在職場中進行問候時,觀察非語言訊息是相當關鍵的。比如,透過對方的肢體語言、臉部表情,甚至是步行的速度,可以判斷他們是否需要更多的關心或幫助。同時,如何開口也是一門藝術,以真誠為出發點,是第一步。
觀察非語言訊息
了解對方的肢體語言、眼神接觸和表情,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對方的感受。例如,當同事看起來神情疲憊或者眉頭深鎖,可以適時地給予關心。
如何開口
在進行問候時,語氣和措辭是重要的。像是主動詢問「吃飯了嗎?」、「最近還順利嗎?」。有些同事可能不好意思或不太習慣開口關心與問候,可能來自於文化背景、職場習慣,以及可能擔心對方的回應接不住,於是決定「不發球」。倘若實在需要一個工作上的媒介,可以透過關心上一回的專案、會議、報告等來作為開場白(當然這也會與彼此的職場位階有關係,若是主管職透過工作業務的關心來做開場白可能容易帶來壓力,請留意語氣與表情)這樣的問候既不會顯得太過正式,也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關心。
避免不當的語句和回應
同樣的,有些語句,或是當同事表示狀態不太好時一些回應也可能會讓人感到不適或誤解。以下是一些應該避免的情況:
1、避免過度的關心:過度詢問或關心可能會讓對方感到壓力。像是,不要在對方明顯不願意透露個人狀況時,反覆追問。
2、避免急於提供建議:像是「你為什麼不試試看...?」、「你應該要...」,當同事回應狀態不太好時,可能還停留在處理、平復情緒階段,急於給予建議未必合適。
3、避免急於安撫:「不要這樣想」、「不要想那麼多」、「不要去在意」,這些急於安撫的話其實很容易脫口而出,這些試圖要對方放寬心的語句,可能帶來反作用。
問候語不該是負擔,從關心自己開始
倘若覺得問候與關心他人是有負擔的,那我們能做的是在開口問候或關心他人之前,先做好自我關懷。像是我們會對他人說出口的問候語,也能夠反問我們自己「最近還好嗎?」,花幾分鐘來反思自己的情緒狀態,這有助於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甚至是可以記錄下當天的情緒狀態(或高低),並分析其原因。
問候和關心雖然是生活中的小細節,卻是心理健康及人際關係的重要一環,正如衛生福利部分享到國人常見精神疾患包括憂鬱、焦慮等,其中又以30-45歲人口群盛行率最高,心理困擾比例日漸升高的情況下,無論是簡單的一句"How are you?"還是關心自己的一個小習慣,都是為自己與他人的心理健康簡單而有力的行動。
強化溝通力,構築共融工作環境
提升組織溝通力,從關懷與問候開始!Belayer 的學習發展計畫專為企業員工設計,提供一系列實用的職場溝通課程,如「同理心職場溝通術」和「E人?I人?職場互動指南」。這些課程幫助員工和主管掌握恰到好處的問候與關心技巧,避免職場人際踩雷,建立有效溝通策略,促進團隊合作,提高職場共融。與 Belayer 聯繫,為您的企業打造健康、理解共融的工作環境,提升員工滿意度與心理安全感,讓您的內訓計畫煥然一新!
延伸閱讀:
Reference:
- 恰到好處的安慰: 這樣說, 幫助親友面對挫折、傷痛與低潮 (2017) Kelsey Crowe Ph.D.
- R U OK? , Australia
- 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 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