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DEI計劃效果遠不如你所預期的Your DEI Program Isn’t Effective

share

你的DEI計劃效果遠不如你所預期的?

文章發布日期:

在回應2020年夏季的種族警覺浪潮之際,許多組織紛紛展開多元性、平等性和包容性(DEI)工作,然而有不少組織此後放緩或撤回了這些努力。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持續進行DEI工作的組織都表現出深刻的承諾,並決心長期參與其中。然而,許多DEI領袖心中縈繞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證明DEI計畫的實際效益?

DEI計畫的效益可以以多種方式來衡量。最常見的參數包括參與率、計畫數量以及員工資源社群(ERG)活動,然而,這些指標通常無法真正反映出DEI對組織的實際影響。因此,我們需要尋找更適當的衡量方法。

為了更精確地評估DEI計畫的實際效益,我們可以首先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的DEI計畫試圖解決組織中的哪個問題?」這個問題可能涉及人員流失、員工參與度,或創新力的提升等等。接著,我們需要深入挖掘數據,以評估這個問題是否正在得到解決。

DEI不僅僅是一個計畫,它應該被視為一系列刻意且持續的行動,納入組織文化中。為了評估DEI計畫的實際效益,我們可以考慮以下建議事項:

1. 招募過程中多元化人才來源

2. 多元人才的留任

3. 員工對包容性的感知程度

4. 領導層的多元代表性

5. 中階主管的參與度

招募過程中的多元人才來源

多元性、平等性和包容性(DEI)計畫的效果之一是其能力吸引多樣化的人才。一個真正的測試是當市場認識到您的努力,並且您所服務的社區希望成為您團隊的一部分。與專注於招募結果不同,我們應首先關注吸引人才的前導指標。隨著預測中的人才短缺,員工現在比過去有更多的就業選擇。他們會對組織進行調查,以確認該組織是否真正具有包容性,尤其是對多樣化人才而言更加關鍵。改善招募體驗的一個極佳方法是明確提出與DEI相關的問題,例如詢問應試者對DEI的看法或經驗。

多元人才的留任

留任是一項較為落後的指標,但卻具有相當重要性。如果您正在招聘和吸納多元化人才,那麼他們是否能夠長期留在組織中變得至關重要。在他們離職之前,考慮進行留職面談,以瞭解多元化人才對於組織包容性的感受。相對於離職面談,留職面談通常能提供更具實質性的反饋,因為員工在離職前通常已經做出了決定。大多數有意識測量多元化人才保留情況的組織都會發現,被邊緣化群體的離職率通常是一般員工的兩到三倍。

員工對包容性的感知程度

員工投入度調查並不適合用來評估多元性、平等性和包容性(DEI)議題,因為它們的設計初衷並非用來測量包容性。相反,我們可以考慮採用DEI評估、快速調查或焦點團體等方法,以更深入地瞭解包容性議題的實際情況。首先,我們應該問自己,哪些方面運作良好,哪些方面有待改進,然後深入探討制度性議題,如工作績效評估和晉升過程中的公平感知等。然而,重要的是確保根據獲得的數據採取實質行動。如果僅僅測量而不採取行動,可能會帶來負面效果,而非正面影響。

領導層多元代表性

多元、平等和包容性(DEI)效益的一個卓越領先指標在於代表性,但不僅僅是全面性的代表性,更專注於領導團隊的代表性。然而,僅滿足代表性要求並不足夠。確保領導團隊具備包容性也是實現長期成功的關鍵。導師和贊助計畫可以協助提升多元化人才的可見性,同時去除潛在的障礙。

中階主管的參與度

在促進包容性方面,最常被忽視的因素之一,也可能是最有影響力的因素之一,就是中階管理層的參與。當中階主管(通常多元性較低)在DEI議題上發聲並參與相關活動時,這彰顯了包容性的重要性。為中階主管提供包容性領導培訓、包容性指南和工具,有助於彌補教育和實際經驗之間的差距,通常是中階主管參與的障礙。這也是一個適合使用焦點小組或感知數據來衡量的變數。

請別忘記首先詢問這個問題:『我們的DEI計畫試圖在我們的組織中解決什麼問題?』,然後思考如何衡量這個問題是否正在得到解決。也許您可以從招聘過程中的多元化人才來源、多元化人才的留任、包容性感知、領導層的多元代表性或中階管理層參與度入手。

延伸閱讀:激發多元文化力:提升企業成功的3個關鍵提問

Reference:Your DEI Program Isn’t As Effective As You Think, Julie Kratz, Forbes,

Explore more

  • 8個科學實證的自我練習,重啟你的心理韌性

    8個科學實證的自我練習,重啟你的心理韌性

    心理韌性(Resilience)並非超人專利,也不是「天生就…

  • 「我覺得被挑戰了,所以不安全?」破解六大心理安全感迷思

    「我覺得被挑戰了,所以不安全?」破解六大心理安全感迷思

    近年來,「心理安全感」成為不少企業與人資圈關注的關鍵字。不少…

  • 工作悶到不想動?試試這五種方法找回你的原動力

    工作悶到不想動?試試這五種方法找回你的原動力

    在職場打拼一段時間後,有些人會開始覺得每天的工作好像就是「做…

error: 這是保護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