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變化的BANI世代,個人與組織都面臨著挑戰與不確定性。面對這些挑戰,有些人選擇迎難而上,視挫折為學習的機會,而另一些人則可能因恐懼失敗而裹足不前。這背後的關鍵差異,正是心理學家Carol Dweck所提出的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與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
在職場中,成長型思維不僅有助於員工提升個人能力,也能促進團隊合作與組織創新。本文將介紹成長型思維的概念、其在職場中的應用,以及實際案例,進一步說明如何培養這種思維,打造更具韌性和創造力的職場文化。
成長型思維 VS 固定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 | 固定型思維 | |
信念 | 能力可透過努力提升 | 能力是天生固定的 |
面對挑戰的態度 | 積極接受挑戰 | 避免挑戰,害怕失敗 |
對失敗的看法 | 視失敗為學習機會 | 視失敗為無能的證明 |
回饋接受度 | 樂於接受建設性回饋 | 抗拒回饋,擔心批評 |
學習態度 | 持續學習與精進 | 滿足於現有知識和技能 |
對努力的觀點 | 相信努力是成長的關鍵 | 認為努力無法改變能力 |
目標取向 | 以學習和成長為目標 | 以證明自身能力為目標 |
成長型思維指的是相信能力和技能可以透過努力、學習和經驗逐步提升的觀點。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願意接受挑戰,並視失敗為學習的機會。他們認為,即使當前的能力有限,也能透過不斷精進取得進步。
相對地,固定型思維的人則認為能力是天生固定的,無法透過努力改變。他們較容易逃避挑戰,以避免暴露自身的不足。這種思維方式可能導致個人成長停滯,並對組織的創新與進步形成阻礙。
成長型思維的 10 大特質
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通常展現出對努力、適應力與韌性的信念。他們可能具備以下特質:
- 將障礙視為學習與成長的機會,而非需要避開的威脅。
- 接受建設性批評,將其視為改善的途徑,而非人身攻擊。
- 即使進展緩慢或成功尚未顯現,仍展現毅力與決心。
- 相信限制是暫時的,秉持「我還無法做到」的態度。
- 從挫折中迅速恢復,檢視問題所在,並將經驗應用於未來努力。
- 認為努力與練習是改善的途徑。
- 保持開放態度,願意嘗試新方法並積極探索替代解決方案。
- 主動迎接挑戰,而非退縮逃避。
- 擁抱試錯過程,理解這是個人與專業成長的重要部分。
- 認識到尋求幫助是一種力量,而非弱點的表現。
成長型思維在職場上的應用
1. 促進學習與成長文化
台灣的許多企業已經開始意識到學習型文化的重要性。在這樣的文化中,員工不會因擔心失敗而停止嘗試,反而願意分享經驗並從錯誤中學習。例如,公司定期舉辦「失敗分享會」,鼓勵員工分享項目中的失敗經驗。透過彼此的經驗交流,團隊成員學會如何避免類似的錯誤,並共同成長。
2. 提升團隊合作與創新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團隊更願意進行跨部門合作,因為他們理解多元觀點有助於解決問題。在某家金融機構,管理階層鼓勵不同部門的員工共同參與創新專案,並視失敗為學習過程的一部分。這種開放的態度促使員工勇於提出創新想法,進一步推動產品與服務的創新。
3. 提升領導力與員工敬業度
領導者若具備成長型思維,不僅能促進自身成長,也能啟發團隊成員勇於嘗試與學習。例如主管定期與員工進行「學習對話」,了解他們的挑戰與目標,並提供具建設性的回饋。這種做法不僅提升了員工的自我效能感,也增強了團隊的凝聚力。
如何培養自己的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需要不斷練習,但能改變我們面對挫折的方式。以下幾種方法可以幫助你轉變觀點,並逐步建立成長與進步的信念:
1. 認識固定型思維
認知能力無法改變的信念可能會帶來羞恥感或自卑感。例如,若你經常被稱為「運動好手」,可能因此認為學術能力不是你的強項,導致成年後迴避挑戰學術知識。要克服這一點,請以同理心面對這些想法,並理解固定型思維通常源自早期的訊息,而非事實。
2. 練習自我同理
緩和你的自我對話是削弱固定型思維的關鍵。明白過去的讚美或批評並不能決定你成長的能力。例如,將失敗視為學習的機會,而非個人失敗,能讓你以好奇心而非恐懼心面對挑戰。
3. 嘗試新事物
人類大腦對新鮮事物與學習有自然的需求,這使我們天生傾向於成長。接受挑戰的不適感,並記住這能改變你的思維模式,打開更多可能性的大門。
4. 培養自我反思
花時間反思成功與挑戰,找出成長的領域。透過寫日記或與值得信賴的朋友或導師討論,深入了解成功的原因、問題所在,以及未來的調整方向。
5. 尋求多元觀點
透過閱讀、對話或參與新社群,積極尋求不同觀點以拓展認知。與多樣化觀點的交流能幫助挑戰既有的固定信念,培養適應力與創造力。
成長型思維已逐漸成為推動個人和組織成長的關鍵力量。無論是企業領導者還是基層員工,擁有成長型思維都能使我們在面對挑戰時更加靈活應對,並在學習中不斷成長。透過實踐成長型思維,台灣企業可以打造更具創新力和競爭力的組織文化,實現企業永續。
延伸閱讀:
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