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女人迷 Womany 與國際人才平台 CakeResume 聯合發布的最新 2024 台灣女性趨勢大調查,發現近八成女性員工面臨能量不足的困境,這些困境包含壓力、焦慮及自信心不足等問題。同時,調查顯示在職場中,超過一半的女性承受著來自同事和上司的壓力,其中67.5%的壓力源自同事,51.7%的壓力來自上司。這些數據揭示了職場環境對女性心理健康造成的重大影響。
職場如同一個大熔爐,專業需求與個人健康息息相關,尤其是心理健康。職場女性需要平衡多重角色,如領導者、導師、朋友、伴侶、親人、照顧者和家長。此外,女性還面臨社會期望、性別偏見和組織結構等獨特挑戰,這些因素增加了女性的整體健康需求。
從她們的角度:女性、心理健康與工作
職場是如何影響女性的健康,雇主又能如何改善呢?
2023年麥肯錫健康研究所(McKinsey Health Institute)對來自30個國家超過30,000名員工的研究顯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到疲憊,並且精神和心靈健康狀況較差,這使她們面臨更高的倦怠風險。
而全球數據指出,42%的受訪者表示有疲憊症狀。然而,女性感到疲憊的比例高於男性,分別為46%和38%。法國、印度、日本、荷蘭、奈及利亞、沙烏地阿拉伯和南韓的男女疲憊差距最大,超過10%。而在性別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聯性已有充分的研究報告指出,女性的憂鬱症和焦慮症的發病率幾乎是男性的兩倍。
支持女性的整體健康
支持女性健康是複雜且多因素的,但有明確證據表明,採取四項關鍵行動可以對所有員工產生顯著影響,從而積極影響職場中的女性。雇主可以在其中發揮積極作用,包括提供照顧者支持、增加彈性、減少微歧視並提供個別化的支援。
1. 增加對照顧者的支持
雖然越來越多的男性開始與女性分擔照顧者角色,但仍然存在持續的不平等分工,女性從事無償勞動如照顧工作的比例高於男性。有更多的女性報告稱,她們是照顧患有心理或身體疾病的照顧者(其中,61%的女性和39%的男性)。通過快速資源轉介、有效運用照顧資源、專業照顧與護理指導等方式支持照顧者,可以減少疲憊、留住優秀員工並可能改善業務績效。
2. 減少無意識偏見/歧視
女性在報告中被打斷或聽到有關其情緒狀態的評論的可能性是男性的兩倍。對於傳統上被邊緣化身份的女性,如LGBTQ+女性和身心障礙女性,情況可能更糟。 經歷無意識偏見/歧視的女性更不可能感到心理安全,這使得她們更難以冒險、提出新想法或表達關注。她們考慮辭職的情況是一般員工的三倍,幾乎總是感到倦怠是一般員工的四倍。若無法管理無意識偏見/歧視,組織將無法讓員工充分發揮潛力,並且面臨失去優秀員工的風險。
3. 增加工作彈性
大多數員工表示,有機會遠距工作和彈性調整工作時間是僅次於醫療的頂級公司福利。雖然工作彈性對男性和女性都有吸引力,但對女性的影響尤其顯著。台灣女性趨勢大調查報告發現,83%女性希望公司提供彈性工作模式或遠距工作選項,這將大幅增加其留任意願。另外麥肯錫的全球調查發現,能夠在首選地點工作的女性心理健康狀況改善了15%,疲憊感降低了19%。
4. 提供個人專屬支持
女性在職場中的挑戰不僅限於生育重返職場,還包括育兒、親職教養、伴侶溝通等多方面的需求。雇主投資於相關支持性措施,往往也意味著更高的工作效率。
為企業員工打造專屬、個別化的支持系統:員工協助方案(EAPs)
實務上,員工協助方案(EAPs)是一種基於工作職場的支持性方案,旨在幫助企業解決員工因健康、婚姻、家庭、財務、法律、情緒、壓力或其他個人問題而影響績效表現的議題。
這些方案廣泛涵蓋了員工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挑戰,不論性別,均能受益,同時實踐企業支持員工的個人生涯旅程。透過這些措施,不僅提升了員工獲取資源/支援的便利性,還為企業增加了一道支持防線,從而促進員工的整體健康和工作滿意度,提升生產力、雇主品牌,進一步鞏固企業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解決職場女性的健康需求不僅是關愛的表現,更是營造包容、高效環境的策略。通過實施支持性政策、員工協助方案(EAPs)、促進開放對話和挑戰無意識偏見,組織可以賦能女性在專業上取得成功,同時關照她們的心理健康和整體福祉(Well-being)。
在當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策略中,啟動多元、公平與共融(DEI)政策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已經有許多企業透過實施DEI政策來強化營運效能,我們堅信,一個實踐DEI的企業文化不僅能催生出創新產品與服務,還能促進多元性和建立共融的組織文化。
延伸閱讀:
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