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aking Listening Barriers: 10 Ways to Become a Better Communicator

share

打破傾聽障礙:10個方法讓你成為更好的溝通者

文章發布日期:

傾聽是一項在生活各個領域中都很重要的技能,無論是支持面臨健康問題的親友、處理同事關係或家庭關係。然而,大多數人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擅長傾聽。

當我們展現出真正的傾聽時,對於對方來說會感到更加有價值,而我們也能從中獲益更多。這被稱為積極傾聽,它有助於避免誤解並減少衝突的可能性。

然而,在意見分歧時,傾聽比你想像的要困難得多。這篇文章將探討為什麼意見分歧對傾聽造成挑戰,以及如何提高我們在這些情況下的傾聽能力。

社交生活中的分歧

我們的社交生活中充滿了各種分歧,無論是在工作、學校、家庭,還是與我們的另一半之間。挑戰存在於如何建設性地處理這些分歧,使我們從中受益,或者至少不傷害我們的社交關係。

隨著社會在各種問題上越來越兩極分化,人們甚至試圖避免與持相反觀點的人交談。因此,現在學會如何好好傾聽是如此重要。

傾聽的挑戰:憤怒障礙

當我們的溝通處於憤怒或偏見狀態時,這些情緒和態度會對我們的積極傾聽能力產生深遠的影響。

生理面向

  1. 壓力反應:憤怒會觸發身體的壓力反應,釋放大量的腎上腺素,這會讓心跳加快、血壓上升,身體處於「戰鬥或逃跑」的狀態,影響我們的注意力和專注力。
  2. 大腦活動-杏仁核劫持(amygdala hijack):在憤怒狀態下,大腦的杏仁核(負責情緒反應)會變得過度活躍,抑制前額葉皮質(負責理性思考和決策)的功能,從而削弱我們理性處理資訊的能力。
  3. 身體緊繃:憤怒和偏見會導致肌肉緊繃,這種緊張狀態會影響我們的非語言溝通,如眼神接觸和面部表情,從而阻礙我們表現出積極傾聽的姿態。

心理面向

  1. 情緒分散:憤怒會讓我們的情緒集中在自己的感受上,無法全神貫注地聆聽對方的話語,導致我們忽略了對方的重要訊息和情感表達。
  2. 偏見干擾:偏見使我們在溝通中帶有預設立場,這會讓我們在傾聽時不自覺地過濾訊息,只接收與自己觀點一致的部分,忽略或扭曲對方的話語。
  3. 反應過度:憤怒和偏見會讓我們對對方的表達內容過度敏感,容易對一些無關緊要的話語做出過激反應,從而中斷對話和理解的連續性。
  4. 防衛反應:憤怒和偏見會使我們變得防衛性強,傾向於保護自己的立場,而不是用開放心態接收對方的訊息,這會阻礙有效的溝通和理解。
  5. 情感封閉:當我們處於憤怒或偏見狀態時,會變得情感上封閉,不願意或難以表現出同理心,從而影響我們與對方建立情感連結和信任的能力。

通過認識到這些生理和心理層面的影響,我們可以更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情緒和態度,從而提高在溝通中的積極傾聽能力。高品質的傾聽對於建設性地處理意見分歧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在我們真正理解對方觀點的基礎上,才能找到共識或至少達成一種互相尊重的狀態。

傾聽的益處:減少偏見與增強連結

當我們感覺到對方在傾聽我們時,我們會感覺到與他們的社交連結更緊密,也能以不那麼單一的方式看待我們的最初態度。傾聽也是一種有效的技巧,可以減少講話者的偏見,使他們願意與聽者分享更多資訊。

10 個積極傾聽的技巧

有許多有助於提升積極傾聽技巧的方法,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優秀的傾聽者,但這並非一蹴而就的技能。傾聽就像一塊需要長期鍛鍊的「肌肉」,和其他技能一樣,需要不斷練習和努力。

以下是10個簡單的方法,讓你的溝通更有效,讓對方感到被重視。

1. 面向說話者並保持眼神接觸

眼神接觸是面對面交流的重要部分。然而,過多的眼神接觸可能會讓人感到壓迫,因此需要根據情況調整。

試著每五秒鐘左右轉移一次目光,或者為了表現出專注傾聽,可以看對方的一隻眼睛五秒鐘,再看另一隻眼睛五秒鐘,然後轉向對方的嘴巴。當你移開目光時,向側邊或向上看比向下看更好,因為向下看可能顯得你想結束對話。

檢查你的姿勢,確保它是開放的,避免交叉手臂或雙腿,這會讓你看起來「封閉」或防衛。坐著時微微前傾或側傾,可以表現出你在傾聽,頭部輕微傾斜也有同樣的效果。

2. 觀察非語言訊息

注意對方的肢體語言,他們的面部表情、聲音語調和手勢往往能告訴你與言語同樣多的訊息。

例如,他們是否在微笑,或是雙臂交叉顯得防衛,或者揉眼睛顯得疲倦或沮喪。即使在電話中,你也可以從對方的聲音中觀察到很多,例如聲音是否低沉或亢奮。

3. 不要打斷

被打斷對對方來說是很令人沮喪的,這會給人一種你認為自己更重要,或者你沒有時間聽他們說話的印象。

如果你天生是思維或說話較快的人,強迫自己放慢速度,讓對方能夠充分表達自己。記住,停頓或幾秒鐘的沉默並不意味著你必須插話。

讓對方說話也會讓你更容易理解他們的訊息。即使打斷是為了回應他們所說的話,如果這會讓對話偏離他們原本想告訴你的內容,還是盡量避免。如果真的發生了,將對話引回「所以,你剛剛在說……」。

4. 不要評判或急於下結論

如果你開始對所聽到的內容做出情緒反應,那麼這會妨礙你聽取接下來的話。試著專注於傾聽,同樣,不要假設你知道接下來對方會說什麼。

5. 不要開始計劃下一步要說什麼

你無法在傾聽的同時準備回應,當你思考如何回應對方的內容時,你可能錯過了上一個片段的資訊,同時讓我們喪失理解對方所表達的整體脈絡。

6. 展現你在傾聽

點頭、微笑和發出「是的」、「嗯哼」等小聲音,來表現你在傾聽,並鼓勵對方繼續說下去。不要看手錶、坐立不安或玩弄頭髮、指甲,這些小動作可能都下意識的在展現你的"不耐煩"。

7. 不要強加自己的意見或解決方案

雖然這並不容易,但提供一個傾聽和支持的耳朵往往嘴巴更有價值。

當親友或同事面臨挑戰時,他們可能更想告訴你他們的感受,抒發心中的壓力,而不是聽到大量應該怎麼做的建議。

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大多數人也更喜歡自己找到解決方案。如果你真的必須分享你的絕妙解決方案,先問他們是否想聽—比如「你想聽聽我的建議嗎?」

8. 保持專注

如果你發現很難集中注意力,試著在腦海中重複他們說的話,這會加強他們的話語並幫助你集中精力。試著去除掉其他的干擾,比如房間裡其他人的對話、絕對不要看手機、手錶。

9. 開放式提問

提出相關問題可以表現出你一直在傾聽,並幫助澄清所說的內容。如果你不確定是否理解正確,等對方停頓時說:「你是指……」或「我不確定是否理解你說的……」。

你也應該使用開放式問題,比如「這讓你感覺如何?」或「接下來你做了什麼?」

10. 轉述和總結

重述所聽到的內容可以真正表現出你在專心傾聽,並讓對方有機會糾正你可能沒理解正確的地方。這有時被稱為反映,通過重複所說的內容來表現出你理解它。雖然這可能會顯得有些尷尬,但它確實能表現出你的專心,並讓對方有機會糾正你的理解。如果你不確定怎麼做,可以嘗試以「聽起來你的意思是……」開始句子。

記住,練習造就完美

改變過去的習慣可能很困難,因此需要有意識地努力成為積極的傾聽者。大腦具神經可塑性,每天生成1萬個幹細胞,並在4個月內形成新的神經迴路,使大腦能根據新經驗重組、建立或改變習慣。試著在每次對話或會議結束時總結主要觀點或結果,這將幫助你養成新習慣。

延伸閱讀:

References:

Explore more

  • 8個科學實證的自我練習,重啟你的心理韌性

    8個科學實證的自我練習,重啟你的心理韌性

    心理韌性(Resilience)並非超人專利,也不是「天生就…

  • 「我覺得被挑戰了,所以不安全?」破解六大心理安全感迷思

    「我覺得被挑戰了,所以不安全?」破解六大心理安全感迷思

    近年來,「心理安全感」成為不少企業與人資圈關注的關鍵字。不少…

  • 工作悶到不想動?試試這五種方法找回你的原動力

    工作悶到不想動?試試這五種方法找回你的原動力

    在職場打拼一段時間後,有些人會開始覺得每天的工作好像就是「做…

error: 這是保護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