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Evidence-Based Ways to Boosting Your Resilience

share

8個科學實證的自我練習,重啟你的心理韌性

文章發布日期:

進入到BANI世代,面對大環境的快速變動、產業轉型、AI科技持續突破與個人生活中的各種不確定性,我們每個人都曾在某個時刻感到無力、迷惘,甚至懷疑自己。

然而,心理韌性(Resilience)並非超人專利,也不是「與生俱來」的天賦,而是一種可以透過練習與策略培養的心理肌肉。根據研究,我們可以藉由語言、思維、行為模式與生活方式,重新塑造大腦神經迴路,強化我們面對挑戰時的調適力與恢復力。

如果你對於「冥想」、「正念」與「感恩練習」已耳熟能詳,那麼以下8個科學實證的自我練習,將帶你跳脫傳統框架,重新認識心理韌性的練習方法。

【方法一】詞語的力量:情境重新標籤

「筆電壞掉」是災難還是不便?

還記在戰勝思維盲點提升心理韌性這篇文章中所提到「認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的思考模式嗎?當我們將事物僅僅分為兩個極端時,就會忽略了其中的許多中間地帶和可能性。此時,我們可以透過情境的重新標籤,從「毀滅性」的用語轉為「可控」的描述。研究顯示,語言會觸發我們的大腦戰或逃反應(fight-or-flight),而降低語言的誇張程度,能讓身心系統不過度啟動壓力反應,轉而回到理性與應對的狀態。下次,不妨試著把「這太糟了!」換成「這有點麻煩,但我可以處理。」

【方法二】日常善意練習:善行不只是幫別人

在你感到壓力山大時,送出一點善意,看似與直覺相反,但其實能幫助我們恢復情緒穩定。無論是傾聽同事煩惱、買杯咖啡給前線人員,甚至只是一句加油鼓勵的訊息,這些善行都能刺激多巴胺與催產素等神經傳導物質,活化大腦的獎勵系統,減緩焦慮與憂鬱。更重要的是,這提醒我們:我們不是孤單面對世界的人。

【方法三】情緒標記法:把情緒寫下來

當你經歷重大事件,如親人離世或人生轉折時,請不要壓抑或逃避情緒。心理學研究指出,「命名」情緒本身就具有療癒力。寫日記、錄語音訊息或與親友談心,這些都是協助你把混亂的情緒理清成邏輯序列的方式。這不僅有助於情緒紓解,更能在心中建立對事件的「敘事框架」,加速心理的復原歷程。

【方法四】樂觀預想:打造「最可能的美好版本」

很多人會反覆思考「當初應該…」、「如果我…就好了」,但這些想法會讓人困於過去。研究發現,與其不斷重播舊片,不如嘗試想像未來可能發生的最佳結果,這種「正向預想」練習(Prospection),能提升希望感與行動動機。即使未來無法如劇本般的發展,這種練習會讓我們更有勇氣與信心面對挑戰。

【方法五】心理導航系統:為未來預留「如果…那就…」

這是一種由紐約大學心理學者發展的技巧,稱為「心理對比與實施意圖法」(MCII)是一種自我調節策略。它的做法是先描繪你希望達成的目標,然後設想會遇到哪些障礙,並預先寫下具體應對方式。這像是替心理裝上導航系統,遇到阻礙時不會輕易放棄,而是自動切換「重新規劃路線」模式,持續朝目標前進。

心理對比(Mental Contrasting): 先看見目標,再正視現實

當我們對未來懷抱希望時,常會幻想「如果實現了,那該有多好」,這是一個重要起點,但如果只有幻想,最終可能只是空談。心理對比強調的,是在腦海中先描繪目標完成時的理想畫面,接著馬上回到現實,真實地評估目前的起點與現況。這種「先期待、再對比」的思維方式,能讓人更清楚地看見理想與現實間的差距,也激發我們產生行動的動力與必要性。

實施意圖(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 把困難預先「安排」好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許多目標的實現都會遇到阻礙。與其在受挫時才臨時找方法,不如預先設定好「如果…那麼…」的應對策略。這就是所謂的實行計畫技術。舉例來說,「如果我今天加班太晚,沒辦法去健身房,那我就改做10分鐘居家運動。」這樣的事先設計能讓我們在挑戰來臨時不會被情緒淹沒,而是自動啟動替代方案,持續向前。

實際應用建議

  • 目標具象化:明確定義你想達成的事,最好能量化或有時間性。
  • 分段規劃:將大目標拆解成可執行的小步驟,每一步都清楚可見、可操作。
  • 預備方案:針對可能中斷行動的情境,事先想好替代作法,避免意志力崩潰時全盤放棄。

【方法六】自然啟動:用三分鐘大自然療癒自己

即便只是走到陽台吹風、看看綠樹,都能顯著降低壓力賀爾蒙皮質醇。研究指出,與自然的連結不僅能放鬆身體、降低心跳,還能打開我們的視角,提醒自己「我不是世界的中心」,幫助我們從困境中抽離一點空間與喘息。

  • 自然能把我們帶回「此時此刻」,恢復主控感。
  • 放大我們的視角,提醒我們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 新鮮空氣有助於放鬆身體,傳遞「沒有危險」的訊號給大腦。
  • 呼吸變慢,腎上腺素也跟著下降。
  • 啟動大腦的放鬆系統,減少過度反應。
  • 增強內在平靜的能力,就是為什麼微休息(microbreaks)這麼重要。

如果你是遠距工作者或長時間待在室內,不妨一天中安排幾次3~5分鐘的戶外接觸,幫助大腦重設。

【方法七】個人超能力練習:你其實早有能力,只是沒注意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心理資源與優勢,只是我們往往忽略了。例如,有人擅長解釋複雜的資訊,有人總能在混亂中保持冷靜。這些能力一旦被覺察與運用,會讓我們在面對困難時更有信心。建議你可以嘗試「優勢日誌」:每天寫下至少一項你今天運用到的個人優勢,長期下來會強化自我效能感與心理韌性。

【方法八】換個角度和自己對話:從第三人稱自我對話開始

當你陷入焦慮與自責的迴圈,不妨換個方式問問自己:「如果我是最關心我的朋友,我會對現在的自己說什麼?」研究指出,使用「第三人稱自我對話」能促進情緒調節與理性思考,因為它讓我們跳脫情緒當下,重新獲得觀察與思考的空間。從「我怎麼那麼糟」改成「Abby,你只是現在很辛苦而已,這並不代表你沒有能力」,這樣的話語可以給你更多支持,而非壓力。

心理韌性,不是要我們變得刀槍不入,而是在風雨中學會與自己站在一起,陪伴自己穿越難關。

你可以從今天開始,選一項上述技巧練習,不用勉強自己一次做到八個。就像大腦需要反覆練習才能建立新的迴路,心理韌性的養成也是如此。給自己多一點空間、善意與實驗的勇氣,心理的肌肉,也會慢慢變得更強壯。

延伸閱讀:

References:

Explore more

  • 8個科學實證的自我練習,重啟你的心理韌性

    8個科學實證的自我練習,重啟你的心理韌性

    心理韌性(Resilience)並非超人專利,也不是「天生就…

  • 「我覺得被挑戰了,所以不安全?」破解六大心理安全感迷思

    「我覺得被挑戰了,所以不安全?」破解六大心理安全感迷思

    近年來,「心理安全感」成為不少企業與人資圈關注的關鍵字。不少…

  • 工作悶到不想動?試試這五種方法找回你的原動力

    工作悶到不想動?試試這五種方法找回你的原動力

    在職場打拼一段時間後,有些人會開始覺得每天的工作好像就是「做…

error: 這是保護的內容